其实这个动画片还是挺套路的。Garmadon虽然是反派,不过一定会被Lloyd感化,成为好人,父子情深。其他的几个小伙伴一定会在故事中间和Lloyd发生矛盾,但是还是会原谅他。Master Wu就是世外高人,危机的时候一定会突然出现,然后永远都会说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话。Lloyd作为一个被普通人嫌弃的主角,一定会找回自信,发现自己的意义。
以上全是套路!!!
不过除了剧情老套之外,这个电影还是有很多设计上的闪光点。首先就是那只猫,把猫安排成大boss实在太有趣了。猫在开头出场的时候一直在睡觉,在人类的世界里,它不算什么。不过在小小的乐高世界里,却是庞然大物。不过我不是很理解那个激光笔作为ultimate weapon的价值。Master Wu说,激光笔需要在正确的人手里使用,但是就算换个人使用,也会是一样的结果吧。
然后是一些场景,比如Garmadon的火山基地,非常有趣,主角团冒险穿过的山也很美。
其次可以夸一夸的是漂亮利落的动作设计,Garmadon和Master Wu在桥上的打斗真的很棒很过瘾。
总而言之,还是一部看了不会亏的电影。
单从电影的角度讲,相比之前的乐高大杂烩和蝙蝠侠,乐高忍者确实更胜一筹,所以才给4星推荐,但从好莱坞电影人的内心剖析,其深深的种族歧视和美式傲慢让我无法热爱它。
整部片从头到尾跟所谓“忍者”有关的东西都是中国元素。片头的成龙、瓷器古玩、室内装潢,片中的吴大师形象、木制帆船、床头“功夫”书籍、肉馅包子无一不来自中国。而跟五色战队一样的“高中生驾驶机甲”的设定(包括绿战士驾驶龙机甲),符合我们印象中“忍者”的战斗方式吗?
导致这种混淆的原因还是美式的傲慢。明明稍微了解一下可以把中国武侠和日本忍者分清,但不是不行,而是不愿意。“反正都是亚洲人,反正都低我一等,我为什么要管那么多”就是美国人看待亚洲人的心理。的确,外观上白人有金发、红发、棕发也有黑发,有直有卷,有翘鼻尖也同样有鹰钩鼻,瞳孔颜色也有蓝绿棕黑等多样性,而对亚洲人的印象,除非肤色不同,皆黑发黑瞳,平目宽鼻,如果单看人都傻傻分不清,还指望他们花心思去了解人背后的文化?再比如,亚洲语言普遍为单音节词,对习惯拼音文字和拉丁语系的西洋人来说,听起来“叮叮咚咚”像“未开化的语言”,又让他们高人一等的心理添砖加瓦。“Ching Chong Chink”本是歧视中国人的侮辱性词语,但凡见到韩国、日本人,还是那句话:“反正听来都一样,反正都低我一等,我哪管有什么不同”。
歧视听上去像是可以通过教育解决的问题,美国的教育也是数一数二,但为什么歧视还是这么普遍?首先,美国人也不少,而且没有强制义务教育,不能保证人人都受过好的教育。其次,歧视也来源于不平等,美国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代表世界最高生活标准之一,要不然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有“美国梦”,全世界的人都想通过留学工作也好偷渡也好,通过各种机会想留在美国。美国人因此而自豪无可厚非,那么以高势往下看,歧视就不可避免了。再好的教育也不能保证把美国人都教成圣人。
说完歧视,再来说说傲慢。片中为什么把抛接球游戏看得那么重?橄榄球,以其代表着绝对肌肉力量(比如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等运动就不是力量多于技巧吧)在美国盛行。你会想,橄榄球要专门的场地和护具,怎么流行起来呢?没错,就是抛接球。你会看到美国的校园里,只要有个草坪,就会有3-5年轻人把一橄榄球抛来抛去。当然看着很无聊,但在橄榄球里抛和接都是很重要的技能(包括美国人也很喜欢的棒球)。美国父亲当然都希望自己儿子长大能强壮高大、能打橄榄球,于是父亲教儿子玩抛接球就成了“成长必经之路”(就像传统中国母亲教女儿刺绣一样)。不单单是乐高忍者,很多涉及父子梗的美国片(如黑衣人3)都提到这种美国人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亲子时间”。似乎每个家庭都应该这样。
后面的父亲教儿子开车也是一样(美国去驾校学车考照没有中国这么普遍),似乎每个家庭都应该这样。
美国强大了,美国人自豪了,就认为“我富强肯定是因为我做的什么都是对的,依我的标准做肯定没错”,跟中国人“生存了5000年的天朝文化肯定说明有什么做对了”一样的想法,于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把这种思想摆进电影等文化产物,试图发扬出去,希望全世界都套用其美国生活、美国文化。完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国情、文化、价值观可能大不相同,这就是美式傲慢。
当然,美国也有不少明白事理的人。美国的某些地方的解决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开放,多接收外国人,希望本地人多接触外国文化,多多了解外国文化,已达到消除偏见与狭隘思想的目的。在这点上跟美国比,大大带领的中国似乎在逆水行舟,大行“华人至上”(相较于美国的“白人至上”)之道。
最后说说成龙吧,年轻的时候在香港拍的喜剧武打片还不错,后来出名了去好莱坞竟接拍不少明显歧视中国人的电影,实在不敢恭维。
作为乐高系列的第三部院线大电影,《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The Lego Ninjago Movie, 以下简称“乐高忍者”)已于今年9月22日在北美上映,由华纳兄弟出品及发行,同时亦是其子公司华纳动画参与制作的第四部动画电影。
乐高系列大电影一贯走“逗贱”风格,再加上乐高积木的独特属性,所以当2014年华纳推出乐高的首部大电影时,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专业影评都一致赞赞赞(在烂番茄影评网站的新鲜指数更高达96%)。
从此,“逗贱+积木”成为了这个系列的鲜明标签,也使其在众多动画电影中突围而出,自成一派。
然而,当乐高遇上忍者时,这个电影配方似乎突然失效了。
根据美国观众最常用的三大影评网站数据显示,乐高系列大电影的评分正在逐部下降,而《乐高忍者》更是创下新低。
而且对于这部电影,影评圈与观众群的意见也无缝衔接,毫无分歧。根据专业影评人士在烂番茄网站上的综合意见,《乐高忍者》的新鲜度仅为51%,如下图所示,即是并不新鲜(作为参考,今年2月上映的《乐高蝙蝠侠》新鲜度为91%,so fresh~)。
这时可能会有人想,口碑不好又如何,票房好才是硬道理,那么我们马上来瞧瞧——
无论是相对于乐高的前两部大电影,还是对比一般的动画电影,《乐高忍者》的首周末票房也没法算得上理想(实际上是有点糟)。虽然目前影片还在上映中,但可以推断《乐高忍者》的最终票房肯定无法超越前两部(即使在中国院线上映也救不了它,且听闻此片只会在我们国内某视频网站独播)。
所以同是乐高系列,北美观众为何就不那么喜欢《乐高忍者》呢?
《乐高忍者》被北美观众诟病最多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笑。
看过前两部大电影的朋友大概都会知道,乐高系列拥有独特的动画喜剧风格,以“自带官方吐槽+调侃流行文化+鬼畜的积木动作”为核心。虽然作为玩具衍生电影,走合家欢路线,但乐高系列的台词幽默一向致力于满足成人趣味,甚至曾被称为是”父母硬拉着孩子去看的电影“。
然而这一次,《乐高忍者》似乎突然之间决定要把儿童观众感动一把,想和孩子们谈谈人生。于是,不少期待着可以捧腹大笑101分钟的成人观众就彻底愿望落空(接着便回家到每个影评网站狠狠点了个低分)。
也许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意图,《乐高忍者》的剧情和叙事方式也相对低幼和俗套。但矛盾点在于,电影中某些细节的致敬又明显是70、80年代出生的成人观众才能看懂的,也不知道这是创作者纯粹的私心植入还是依然想偷偷巴结一下大人们。
造成电影概念和风格混乱的原因之一,还可能在于此部影片实在有太多编剧参与。其实在故事创作上,人多不一定好办事。
当年《乐高大电影》只需要4位编剧,《乐高蝙蝠侠》是5位,而《乐高忍者》竟然动用了9位(上述人数为实际参与故事构思+剧本创作的编剧)。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三部影片里,编剧人数越少,反而口碑和票房越高?
谈及至此,不得不回顾下当年第一部乐高大电影的诞生,主要涉及这三位灵魂人物——
一开始,”把乐高拍成电影“这个构思是美籍华裔制片人Dan Lin(林暐)想出来的,当时他还在华纳工作。后来他离开华纳自立门户,于是便有了Lin Pictures(林氏电影公司), 那一年是2008年。华纳负责家庭娱乐的高管后来也感觉到乐高电影将大有作为,于是便和Dan Lin联手合作。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每部乐高大电影的制片方都有Lin Pictures,制片人名单里都有Dan Lin。
2009年,Hageman兄弟(代表作《精灵旅社》)开始为乐高的第一部电影研发故事。直到2010年,Phil Lord和Christopher Miller(代表作《天降美食》)加入,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
Lord & Miller两位是大学好友,大学期间就被迪士尼当时的CEO Michael Einser看中,获邀到迪士尼电视动画部发展。二人从此就一直以组合形式在好莱坞闯关打怪。索尼出品的《天降美食》(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009)是他们执导兼编剧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在美国反响不错。
其实《乐高大电影》的成功,Lord & Miller功不可没。他们创作的故事充满着成年人的愤世嫉俗和讽刺幽默,同时又拥有孩童般的真挚情感和直率表达。当年,许多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都以为自己将会硬吞一部乐高的大型广告片,但走出电影院时却心服口服这口安利。
只可惜,Lord & Miller自《乐高蝙蝠侠》开始就不再参与这系列的创作,只在项目里担任制片人。所以当《乐高蝙蝠侠》在影院里biu biu biu时,观众就已经隐隐感受到某些精髓正在离乐高电影远去。
而到了《乐高忍者》,这变味的情况就更为突出。这个看似可以一键复制粘贴的喜剧配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操作简便。
《乐高忍者》另一个令观众失望的原因则是——它终于实现了观众最初对乐高电影的”期待“——拍成了大型广告片。
与前两部电影略有区别,”乐高忍者“本来就是乐高的一个玩具系列,2011年起还推出了动画连续剧,目前已播映到第七季。剧集在IMDb的评分为6.6,比电影的分数还稍微高一些。
“乐高忍者”这个玩具IP其实在少儿群体中颇受欢迎,北美的粉丝并不少,但也比不上蝙蝠侠的多。因此,这次为了IP而奔去影院的观众数量明显比《乐高蝙蝠侠》少。
除了粉丝以外,一般观众主要都是冲着系列前两部的高分口碑进入影院的。所以,当《乐高忍者》在大银幕上强行打广告时(你见过忍者战斗时会像变形金刚那样的吗?),这部分观众自然会反感(尤其是当隔壁有小屁孩跟爸妈吵着要买电影同款时)。
根据美国《综艺》报道,其实早在2015年《乐高忍者》就已经敲定上映档期,从原来计划的2016年秋天挪后到2017年9月22日。
美国的9月份向来不是动画电影的好档期。纵观美国历年来的9月动画票房,盈利影片仅有索尼出品的《精灵旅社》1和2。我想华纳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毕竟他们去年9月上映的《逗鸟外传》(Storks)也是战况惨烈,首周末票房与《乐高忍者》差不多,即使争取到中国与美国同步上映,但最终票房依然亏损。
所以华纳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旨在靠《乐高忍者》的电影票房来赚钱,只是盘算着配合玩具销售而发片,因此也就说得通为何该片会特别卖力迎合儿童观众的口味。
至于这一招是否奏效,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对于北美观众来说,《乐高忍者》还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亚洲文化大杂烩。
《乐高忍者》的电影版故事发生在一个环岛城市。这个城市的风貌融合了多个亚洲城市的元素,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性格却完全是美国style。
作为拥有双重身份的主角,Lloyd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名被排挤的学生,危机潜伏时是一名英勇救人的忍者。一边是美国学校的课本教育,另一边是日本忍者的精神修行,而这种文化冲突却没有在剧情中被合理兼容(9位编剧里竟然都没有一位有空处理这个问题)。
所以尽管主角没有思维紊乱,但北美观众早已在影院里凌乱了。
更神奇的是,电影中的忍者竟然耍起了中国style的功夫。你说乱不乱!当然,找到成龙参与演出(真人+配音)确实为《乐高忍者》拉动了票房,因为不少北美观众都被Jackie Chan这一亮点吸引进影院。但不要因为找成龙配音就以为忍者耍的功夫可以是中国style啊。那还不如拍《乐高功夫》算了。
其实一直以来,讲述亚洲文化的美国动画电影都不是特别成功,除了迪士尼的《花木兰》及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但归根到底《功夫熊猫》只是成功地借用了中国文化外壳讲述一个美国精神内核的故事)。
亚洲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如果操作失当,就只会做出两边都不讨喜的产品。
就像欧美友人们老是分不清亚洲人的脸,这次在《乐高忍者》的创作上,他们似乎也分不清究竟哪些文化符号属于日本,而哪些又是属于中国。
概括来说:
《乐高大电影》是一部大小朋友都心甘情愿为其埋单的安利片,因为它让人一路笑岔气,最终又回归到暖心的合家欢主题上,让人服气到可以站起来鼓掌;
《乐高蝙蝠侠》是一部特别迎合DC粉的动画电影,同时延续了第一部的幽默风格和故事套路,继续俘获成人观众的心,却并因此大力拉动到玩具销售;
而《乐高忍者》呢,虽然相对市面上其他低幼动画电影,它已算得上精彩满分,但相对同系列的前两部,它又称得上为败笔,至于能否拉动玩具销售额呢,那就要等乐高出炉下半年年报了。
虽然对于《乐高忍者》吐槽不断,但我还是衷心希望2019年的《乐高大电影2》可以振作起来。因为正是乐高电影的存在让我们依然心存希望,相信玩具衍生电影也可以做到新奇刺激又好玩,而孩子们以后的玩具永远不会只有电子设备。
乐高加油!
本文首次发布于公众号「半熟青年报」(KidultPlusOne),欢迎童心满溢的大朋友一起玩耍
合格的亲子片,原谅色儿子和小伙伴们经过一系列冒险和他的反派老爸和好的故事。完了金刚哥斯拉魔戒环太平洋等梗,剧情很淡,不过乐高积木是真的爽啊。
父子相爱相杀的年度狗血大戏啊,编剧估计看了不少父子文2333333333。连乐高次元都开始吸喵了,这世界还能不能好...
8/10 粵語版反沒成龍配音, 吳岱融先生只用聲音交出感人演技....
看得出乐高已经黔驴技穷了,玩的全是之前两部玩剩下的梗。功夫元素也是功夫熊猫借来的。能造成哄堂大笑的点也几乎为零。
成龙这回真是受尽礼遇,好莱坞式的致敬和沿袭,华纳片头致敬邵氏,开场结尾真人客串,大师级的配置和拥戴,乐高世界依然想象力无穷,技术制作堪称一流,超能忍者少年们的蜕变与成长,亲情关系的重建与修补,动作戏均由成家班全程操刀指导,日系港片氛围浓厚,喵斯拉可爱至极,这样的乐高请再拍100部
⒈虽然喜欢程度比不上《乐高大电影》和《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但还是有给小朋友们推荐放映的心(坐等台配国语版);⒉可能由于《乐高大电影》没引进,《乐高蝙蝠侠大电影》的国内票房也不太理想,所以这部就干脆直接上线腾讯视频了;⒊前面的机甲战斗戏拍得挺酷炫,最后的大反派竟然是喵斯拉,哈哈…… —— 2018.07.17:小外甥昨晚点名要看《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今早又重温了《乐高大电影》,于是晚上就顺势给小朋友们放映了《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
把猫掺和进来还是很好玩的,比蝙蝠侠强。至于父子梗烂透了
为啥没有引进国内啊
2.12 俄航 还是有点意思的,连接与爱
美国人真的搞不懂中式武侠和日式忍者的区别,就像他们搞不懂包子和饺子的区别,这整一个金庸套路剧情啊。五行、笛子、机甲、喵斯拉,中日元素一锅端,依旧各种玩梗,只是这一回搞出个四不像。
练习功夫的忍者,看来美国人是真心搞不懂当年武侠片和剑戟片两种流派的风格,就像80年代电影制作人们制作的那些主打忍者和功夫的电影一样滑稽可笑。致敬的意图倒是很明显。估计如果没有成龙的参与我也不会看这部电影。制作组看来是龙叔的真粉,这部动画里他的真人出演和配音戏份远比三部功夫熊猫里打的酱油更让人满意,打斗场面也由成家班一手设计。
保持了乐高系列的一贯风格,还是很有趣的,但同比下来,该片最欠缺的就是IP梗。无论是乐高大电影还是蝙蝠侠系列,除了趣味性以外,玩IP梗也是一大看点,也是最加分的地方,幻影忍者系列虽然乐高也是自成一派的热门IP,但对比DC、星战这大众化品牌,还是相形见绌。所以这个故事的看点仅剩下披着东方武侠外衣的恐龙战队(老外还搞不清大侠和忍者),那么不是乐高小人的话,这个电影会更好看
有些梗还是挺搞笑的,但是故事实在是太无聊了,完全没有前两部的机灵。
电影最后还是一如既往的有成龙大哥拍摄时NG的花絮。回到家看着我的猫和LEGO积木,突然觉得自己大概错过了二百部相爱相杀的大电影
故事上杂糅了很多电影,从环太平洋、星战到银护2,今年这个梗已经用到烂了……主创貌似根本不懂忍者,但乐高的世界还是很欢乐很蛇精病啊!成龙感觉只是个形象符号而已
本以为就是个大广告呢 一直对忍者系列产品也不是特别感冒 没想到还挺好看 给喵星人跪了
meothra将是我以后猫的名字哈哈哈哈哈
就给五星我就是乐高大电影的脑残粉啊简直和海宝一样的喜爱!!每一部都有惊喜,有创意台词还巨逗,大反派超级萌,喵斯拉哈哈哈哈哈!
怪不得在美国扑的这么厉害,怪不得上映不到一月就在腾讯搞免费放映,毫无新意的故事,和DC同属华纳系的乐高居然已经玩起了和漫威同属迪士尼系的星战梗,这到底该有多绝望。
我到底是该说这片子不走心呢?还是该说连这片子都看的我自己不走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