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没什么特别的,也并没有经历过戏剧化的事,没离过婚,但这就是我的父母,我想画一本画集来缅怀他们。”
于是,《伦敦一家人》出现了。
影片不长,在短短的1小时30分钟内,埃塞尔和欧内斯特从相遇,到相恋,到结婚生子,再到死亡。
这个故事不像其他电视剧那样情节曲折,让人在看的时候心情起起伏伏。《伦敦一家人》全程平平淡淡的,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没什么特别的。
可就是这平凡的人生,埃塞尔和欧内斯特积极应对,跨越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坎儿。
一眼看过去,仅仅是平凡地度过这平凡的一生,就已经足够荡气回肠了。
01 爱情不经意间便会出现
辛弃疾笔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浪漫,爱情有时候非常美妙,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面前,当它出现时,不要害羞,大胆去追。
埃塞尔是上流家庭中的侍女,每日站在窗户口上擦窗户。
欧内斯特是身份低微的送奶工,早早便起床穿梭在街道上送奶。
一日,埃塞尔抖落手绢上的灰尘时,被楼下经过的欧内斯特误会为,在给他打招呼,于是他展露明媚的笑容,脱下帽子回礼。
爱情便从这里开始。
一眼入情,两眼定情。
欧内斯特手捧鲜花,勇敢地追求埃塞尔,约她吃饭,看电影,跳舞。
两人认定彼此,一起步入婚姻殿堂。
《擦肩而过》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当爱情来了谁又能说我舍不得寂寞,当爱情走了谁又能说我不觉得失落。
有时候,爱情在不经意间出现,当它出现时,不要害羞,大胆去追,用心珍惜。
02 平凡的生活需要相互包容
欧内斯特积极开朗,他每天都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新的一天,他满足于自己的工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送奶工,但是也会想尽办法让家变得越来越好。
埃塞尔喜欢唠叨,有一点小性子,每当她不开心的时候,欧内斯特都会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她,他一直都在。
他们两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欧内斯特喜欢谈论政治,埃塞尔却忙于家务;两个人的政治党派意见相左,在保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还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会因为大的政治环境而影响自己小家庭的生活。
埃塞尔想要什么东西,欧内斯特就会想办法动手为埃塞尔创造出来。
从一贫如洗的家到各种新式电器和家具都有的小家,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和所有平凡的夫妻一样,用双手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
两个人相互支撑,度过了一贫如洗的生活,也相互拥抱着度过了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
爱情,其实没有电视剧中那样惊心动魄。
一份爱情,虽始于初见时的动心,却持久于每一时每一刻的相互包容和支撑。
结语
埃塞尔得了老年痴呆,愣愣地问儿子站在床边的老头是谁。
当她走后,欧内斯特一个人孤独活在他们曾经的房子里,没有埃塞尔陪他看电视,只剩一只黑猫。
当欧内斯特也走了,他们的儿子带着妻子,看着花园里那棵开满了花的梨树,记忆涌上,对着妻子说,这是他曾经用梨核种下的。
这棵梨树,就像欧内斯特和埃塞尔的爱情一样,平凡,但又开满了不平凡的花。
有位网友这么评价这部电影:
“这个故事哪里平凡,明明是多么幸运的两个人,他们一生躲过去了无数次可能的悲剧。”
我想,在平凡的生活里,寻一人,携手白首,共度死亡,这会是多么不平凡的事啊!
影片表现得过于美好,着力表现出温馨的日常生活。这是儿子所希望的父母的爱情吧。很动人,看到父母和儿子都已逝去,更是觉得感慨,这是别人的一生啊!真实的动人的一生。
动人的不仅是父母相伴的一生,还有儿子对父母的怀念,真的难受 。有点想哭~~ 不过也替他们开心,父母和他的一生,总体来说是幸福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故事了。
感谢作者带来的如此温馨动人的体验,让我对爱情似乎有了那么一点向往。
"I know, i know" 这是我最喜欢的多次出现的对白,充满了理解&平和。 本来infp就很讨厌情绪化 电影这对伦敦夫妇经历了这么艰辛的战乱家人被迫分离时期,也经受了一些即使从现代看来也有点让长辈难以承受的状况(儿子没有听从安排读了不入流的艺术留着长发,结婚对象有精神分裂,没有孙辈) 但那并没有成为他们生活中抱怨不堪的导火索 两夫妻就依然投入自己的生活,一把年纪了,还会买辆新车一起去兜风,还会两人一起骑车去野餐草地上放风 喜欢谈论政治的丈夫,加上的妻子的正儿不八经的点评吐槽搞笑,丈夫一概没有上头计较争执 (回想我的父亲,也爱看政治,但他从来不会跟我母亲谈论) 像他们那个年代也要面临着买房生儿育女,甚至还有令人更恐惧的战乱 感觉他们都不畏惧毫不退缩,丈夫当了37年的送奶员,全家人就能过上不算富足但也足够舒适的环境 反观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多恐婚恐孕,各种焦虑,各种卷,像是被恐惧逼着走
所以看这样的电影,也会为这种简单的幸福感觉弥足珍贵,甚至感叹可遇难可求。
总而言之,想太多焦虑是没用的
1928年认识的一对夫妻,妻子保留着lady和gentleman的价值观,丈夫则自豪地认同工人阶级;两人充满对未来的畅想,看房、结婚,自己动手卸装灶台、装窗帘,渐渐把大房子布置起来;丈夫雪夜送牛奶时儿子出生,回来看妻子时红红手指拎着牛奶瓶。夫妻成为父母,拍照记录儿子出生。报纸收音机传递着信息:张伯伦到丘吉尔、德国人入侵、英国宣战、基督教文明、British empire and its commonwealth。于是他们在家自制防毒面具、防空洞,听收音机里的话把孩子送到乡下,士兵来收走铁锅卸走铁栅栏,大人睡在金属笼子里。轰炸来的时候天边橙光闪闪,第二天碎掉的玻璃扎进泰迪熊的身体,但外面的蔷薇开得很美。父母去看望小孩,在乡下cottage感叹不相信外面还在战争。战争结束时邻里全部出门在街道庆祝,挂满国旗,载歌载舞,旁边一个男人黯然神伤:我失去了我的儿子。镜头拉远到落日。一颗梨树种子。 战后福利社会,父亲认为是工人阶级的胜利,母亲问那谁来承担。不管是母亲支持的保守党还是父亲支持的工党执政,配给的肉和奶酪变少的趋势都没有变化。儿子从文法学校退学,要去学艺术,父母担心学艺术不赚钱,想象着可能会画裸女。中间有些微妙的地方:儿子读书回来觉得父亲在厨房洗脸不卫生,而妈妈总是想给他长头发一把梳子。墙上多了艺术类的学位证书,儿子成为艺术老师,每周一节课,比父亲赚得多。收音机变成电视机,信件变成电话,开汽车去从前骑车去的草坪,父亲讲即将修建的大路。儿子带女友回家,跟母亲讲女友有精神分裂症,他们不能有孩子。两人在乡下小屋定居,母亲说这是垃圾场,父亲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有一些新的事情:受教育的年轻女性成为参议员、同性恋即将合法、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父亲说,他要从月球上带回一些沙砾,母亲说,像从沙滩回来的孩子。 然后是母亲的爱兹海默,父亲的突然生病。父亲独自一人那段,安排了那只黑猫陪在旁边。最后儿子摘下父母的结婚照,墙上留下相框的痕迹,出门,那棵梨树亭亭,树上五颜六色。
她有点点不满丈夫只是个送奶工 可是当丈夫说他只想当送奶工不想坐办公室的时候 她还是默默的支持了他
她也不太想要儿子学艺术 可是儿子决定退学后 她也支持了他
她想要个孙子 听到儿子给她说儿媳因为精神分裂 无法要孩子的时候 她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了
她就这样一直默默的支持着家里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
Ernest买了辆车 她就开心的坐在一旁一起兜风
儿子头发长了 她递梳子给他
真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啊 很温柔的妻子和母亲
这样的宽厚和包容 仔细想想 很难做到吧 尊重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尊重他们的人生选择
那家看起来很好很好的舞厅和餐馆 贵的话 就不去了
真的很好 也是这样 才能平平淡淡的幸福一生吧
平凡的幸福。但是呢,看了竟然有几点感触特别深。1.姑娘35岁结婚生子没毛病;2.爹回家先问助产士孩他妈怎么样了?连问两次,完全不管生的是不是男孩儿。3.医生说了孩他妈再生娃就是保大人保小孩的问题了,那咱们果断保大人拒绝再怀。强烈建议全国人民集体观看以树立正确的婚恋及生育观。
孩子学艺术没啥不好,等你百年归老时他将你们的故事绘成手绘。
老妻少夫编年史。挺喜欢那种两个人住进一个空房子,然后往里面逐一填充想要的东西的生活方式的平淡人生。动画的话,CG味太重了一点,如果是Ernest & Celestine那样的手绘感就赞了。
就这样,90分钟里,我过完了一生。
这个故事哪里平凡 明明是多么幸运的两个人 他们一生躲过去了无数次可能的悲剧
陪女儿一起看的,明白了两个人的生活最重要的语言是 - I know, I know.
在影片里看到了好些我们家庭的影子:爸爸像欧内斯特一样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妈妈和埃塞尔一样是个没怎么受教育的贤妻良母,生活中也有类似「梳子」那样让儿子不满的多嘴;而我就是那个热爱艺术(电影和音乐)的儿子!……有个相濡以沫、共度此生的爱人真好!……战争段落联想到了《当风吹起的时候》!
即便一个送奶工,也能如此地幸福。我们终其一生在追寻什么呢?或许是摘下相片后留在墙上的印痕,是看着云朵的影子在草地上流动的记忆,是餐桌上的拌嘴与甜蜜,是平凡日子里油盐和柴米,是不安的夜里蜷缩在一起的温暖依偎,是一颗后院的果核长成繁茂的梨树…是世间所有一切你曾经过活过的痕迹。影片平静舒缓中娓娓道来父母的一生。跨越整个二战史与后工业革命的亲历,描绘时代背景下一个英伦平民家庭的生活。从希特勒到登月,从婴儿车到老年轮椅。
像《飞屋环游记》电影里展示的那样,相濡以沫。我们之中,多少人期待这样,平淡平凡一生。电影主题很棒,节奏有点奇怪,不过流水线确实比较难叙述一些。画风线条简单,色彩绚丽,美得没话说。
彩色手绘画风明丽淡雅,时代风云变幻之下的父母长情一生,细碎然而温暖,颠簸然而坚韧,情感细腻真挚,回首这一生也感无悔。
结局太悲伤了。想到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结局,就觉得更悲伤了。
虽然很流水账,但是这种回忆杀真的完全无法抵抗,一定会戳中观众某些点的电影,看完之后再回头看片头更是崩溃大哭。
在英国买下那么大一套带花园的房子各种家具和车,妻子全职在家,竟然只靠丈夫早起送牛奶的收入,我做梦都不敢想
生活的点点滴滴,哭成狗哭成狗……短评什么的等心情平复了再写吧。| 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家庭的平凡生活,支持工党的爸爸乐观骄傲,支持保守党的妈妈洞察吐槽力双双爆表——好像我姥姥233 相信了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PS 不是这家人多有钱,只是社会整体生活水平高……
这么多年过去了,伦敦人依然操着Cockney随手抓一份Evening Standard走进地铁站。Ethel和Ernest一家从没离开过。两党互怼也代代相传。啊TAT 最棒的日子就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唯独请不要再有战争。请生生不息。
那只黑猫Susie太长命了吧,都四十岁了。
等到风景都看透,还会有谁陪我看细水长流
就好像是把一本以前的小人书从头翻到尾。结局有点悲情,但可能谁都是这样见证了一段段历史后无可避免地离去,既让人唏嘘,又无奈。这样的口音,这样的英国奶奶,这样的画风,这样的梨树,还有结尾的彩蛋,这部片子就决定不删了。
二战、和平、工作、时政、保守党和工党、养儿、终老,浩浩荡荡的大时代里非常平凡的一个家庭,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陪伴各种话痨、琐碎和妥协。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可是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这才是最真。画风清新淡雅隽久。结尾让人感动,那棵用果核种下的树已亭亭如盖了。8.5
被结尾最后一句狠狠击中。生活匆匆而逝,所有人都在不停学习又不停忘记,不管周遭世界如何斗转星移变化万千,父母两人都默契地相携共度,以至于一方离开后,另一方再也无法承受过度的安静与寂寞,也匆匆追随而去。A sad soul can kill you quicker, far quicker, than a germ. (J. Steinb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