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觉醒来已经是大年初一的凌晨2点。看了这部电影。 我的妈妈包好了饺子,本该喊我醒来煮饺子跨年。估计没舍得喊我。我醒来时,她也已经睡着了。 我是噩梦惊醒的,梦到一直大老鼠钻进了我的裤腿里,甩不出去。鼠年到了应该是个吉祥的梦。 电影 竟然可以在头条上看完。开始我以为是虚假宣传呢。其实一部商业电影,做到免费给你看,就值得五星,比那些所谓的奉献电影,红色献礼电影好得多,毕竟他们消费了你的情怀,赚了你的钱。 电影侧重了对母爱的描写。估计很多没经历过,没成长的是理解不上去的。 正如电影中所提到的。:你只是个孩子,你只看得到他是你父亲,却看不到他是我丈夫啊。很简单的一句话,看懂了却要好多年。 直到几个小时前,三十的傍晚。我还在为一些过去的事情和我妈妈争吵。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真可笑,我错的太多了,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是整个前半生。 可是你的前半生,就是她的全部。 人有时候 特别健忘,总是忽然之间醍醐灌顶,然后还是重蹈覆辙。这一辈子有好多重要的人事出现,没办法一一圆满。
我们深爱着彼此,
对你来讲,我不在是哪个听话的小男孩了,处处惹你伤心。
对我来讲,你愚昧 笨蛋,走了好多错路。然而看到你头发白了。才知道愚昧笨蛋的是我。才知道我从来都这样苍白无力。
我们可能会忘掉今天的这些感触
但我会永远记得 我要好好爱我的妈妈。
感谢这部电影带给我 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眼里,这是徐峥目前为止最有实际深度的电影。
补充两句上文写与电影刚上映
下面写与2022年
我不明白 为什么我发表下个人看法 ,会有那么多人 觉得我是水军 我收钱了,之类的。其实大可不必 心胸开阔点。
首先 我给这部电影五星,其一是因为我个人喜欢,其二是为这部电影的评分鸣不平。
然后 我非常不理解现在这些看电影人的评分标准,也很不赞同,很多日本片评分普遍的高,这里不说家国情怀,只说电影本身也不值得那么高的评分。
最后 电影始终是电影,很多电影是没有办法发生在现实生活的,或者很多电影中的故事是没法套入你的生活的。比如 你不会魔法 你不是超级英雄,你不会武功 你连枪都没拿过,甚至你这辈子都没打过架。甚至你即没有那么富有过,也没有那么穷困过,所以我才说 这电影是截止 观看该电影时 ,徐峥最有实用深度的电影。
有些人总是急于反驳 急于表达
其实你需要的是多倾听 多吸收。
看到很多人因为这部电影 审视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年纪渐大 人生总有别离
别错过 别留遗憾
最后愿所有母亲 健康快乐
经历了提前到大年三十上映、撤出春节档和改由网络平台免费播放的一连串变故以及由此引发的重重争议, “沦为““网络电影“的《囧妈》是否还值得观看?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从大年初一凌晨熬夜观看,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绝对值得一看。 其实之前我一直很期待“囧”系列能继续拍下去。 虽然《港囧》因为包贝尔的原因显得特别油腻,但是《人在囧途》和《泰囧》都让我拥有过非常欢乐的两小时。 现在没了王宝强和包贝尔,多了黄梅莹这个老戏骨的《囧妈》除了欢笑,更给了我关于亲情的感动。 应该说《囧妈》是“囧”系列里喜剧成分最少的一部,也是感情成分最浓的一部。 旅途中主角因为遇到各色人等、遭遇各种意外带来的笑点仍然有,虽然量比起之前的几部少了很多,但仍然足够让人捧腹。 但是温情部分的加入让这部电影多了一些深度。 关于夫妻特别是母子关系的刻画成了影片真正的内核。 徐峥扮演的儿子对母亲从误解、不耐烦到逐渐了解母亲苦心并通过沟通解开两个人的心结的过程,影片徐徐道来, 让作为孩子的我们,能实实在在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产生共鸣。 一部贺岁片不只是想着怎么搞笑,而能让观众反思,产生共情,这也是很棒的尝试。 另外,影片对俄罗斯的河流、冰川、雪林还有莫斯科这座城市的美景都进行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冰原傍晚粉色的天空实在是太美了,也算影片另一个可看之处。 不管之前关于影片上映时间、方式的种种改变和很多人对此的抵制、猜疑和争议如何,作为一部现在可以让你在家烤着火和家人一同观看的贺岁电影,《囧妈》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好片!
看完整部电影,我才理解了徐峥为什么要卖电影给网络媒体,这部电影就是为春节档订制的,错过了这个档期任何时候都无法再获得如此的双赢。
如果徐峥在互联网行业,他一定是一个绝佳的产品经理。这部电影在他的精心设计下,有精准的产品用户(春节档三四城市观众),明确的用户需求(合家欢+喜剧温情),细致的产品细节(每一个笑点,夸张的表演,抓马的剧情,紧张刺激的动作戏,都是为了降低观影门槛,引起观众共鸣),绝妙的市场运营辅助(融合春节档其他影片的所有元素,唐探3的冒险喜剧,中国女排的温馨感人,熊出没的意想不到,成龙式的搞笑动作和经典幕后花絮),以及最后反应神速的商业变现(突遇意外,快速卖出,降低风险,利益最大化),因此他敢于在商战中签下对赌协议,是他有信心这个产品只赢不输。
可能有豆友说,在豆瓣6分怎么算赢呢?可这根本就不是徐峥当初的产品需求,近几年的春节档已经告诉了电影从业者,春节档不是为了诞生佳作,而是需要价值最大化的时令蔬果。豆瓣的用户也不是春节档的最大受众,豆瓣Top250前列的《美丽人生》《海上钢琴师》重映,票房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一线城市,三四城市连排片都寥寥无几,这说明了市场与产品不对接。而春节档恰恰是一线城市人口返回三四城市,如何带动双重用户联合观影,是影片定位最需要考虑的一点,也是我前面提到这是为春节档订制的电影,除了这个时刻,再也无法达到这种用户集合,而他根本不可能让影片再等一年。
回到影片中,即便是在如此庞大的产品逻辑中,徐峥依然融入了产品的人性内核,那就是亲密关系中的反思,无论是是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相信观众都会有所获得。
佩服徐峥作为一个电影商人,奉献了这部精心设计的诚意之作,相信如果没有这次意外的疫情,这部电影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商业回报。正如徐峥自己所说,他是一个商人,胜过了他是一个电影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依然做出来带有风险的选择,他现在被全国院线视为破财之人,他下一部影片的排片非常具有考验,即便他这两天获得了广大民心,人人都喊欠徐峥一张电影票。
但我相信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定会有应对商业市场的特殊技能,祝他好运。
这是一个新系列,旨在抛砖引玉,提供评论以外之另一种可能。
作为2020年春节档为数不多的一点暖意,《囧妈》在上线之后却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
抛开商业争议不提,客观地讲,尽管徐峥在演员和导演的位置上的成长与成就有目共睹,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囧妈》都算不得是一部令人满意的电影:
混乱无序和支离破碎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无厘头的人物形象,都大大阻碍了其作为家庭喜剧电影的可看性。
但与此同时,《囧妈》在制作上却又相当扎实,对多种类型化元素的使用也比前作更加成熟:
CG动物特效,几场动作戏的处理,配乐的运用,笑果的埋/抖和节奏感,都显示出了徐峥在《囧妈》上的野心,和实现野心的能力。
由此看来,《囧妈》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咎于剧本。由成片来看,徐峥和他的编剧团队,虽然在这一项目上花了相当多的心思,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为《囧妈》带来一个更有效的剧本:
不少有潜力的内容都被略过不提,而可以压缩的情节却拖得过长;散乱的情节没能成功串连为主旨服务,而副线情节和主线的处理,也完全可以再干练一些。
换句话说,就是该长不长,该短不短;该连不连,该断不断。
以下的部分,将试图通过对《囧妈》上映版本的重述,探讨能否解决剧作上既已存在的问题。当然,提供的答案不一定会比上映版更好,但将是一次对理解《囧妈》创作意图的尝试。
【主题】
《囧妈》的主题/中心点是什么?换言之,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第一场戏就已经给出了:控制与摆脱控制。无论是母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都是控制的不同反映。《囧妈》的故事和情节,也应该一直围绕这个命题来展开。主角遭遇的外部矛盾,应该与其内心矛盾形成互文。
但很遗憾地,《囧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角色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原因则是情节上的失误。
就旅途的“强迫”性而言,母子/家庭搭档的公路片并不鲜见,甚至在喜剧领域里还非常常见(《房车之旅》《母女大战》《纠结之旅》《下流祖父》《冒牌家庭》《假期历险记》),透过观念对比和旅途奇遇来制造笑料。但在《囧妈》的主题下,旅程的起因就不能仅仅是“亲情”家庭牌,因为“亲情绑架”这张家庭牌恰恰是要批判的“控制”的表现之一。
因此,与其让妈妈“误带”护照,对伊万的出现感到惊讶,不如直接改做主观故意。从妈妈的角度,既已认定儿子不会出现,也就对拿走护照有了情理上的正当性——这也就是控制的本质。从《囧妈》既有的情节来看,伊万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也完全能够不离队,笑点也依然成立;
伊万因为几颗大白兔奶糖就心软不走,可以看出是徐峥对伦理道德的妥协,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最终和解的力量(稍后会再提)。这里完全可以与副线串联,比如让郭贴通知他,一个能够阻止张璐交易暖霸的神秘关键人物恰恰也在莫斯科,甚至还(其实并不)是红星大剧院演出组织方,但妈妈给出联系方式的条件是伊万陪到底。这样莫名其妙的片尾彩蛋也有了铺垫;
娜塔莎的段落不仅长,而且“男友出轨”与“控制”无关。若将“负气”改做“出走”,便能与伊万之间形成对比(而不仅是自认的“敝履”),并在对话中做出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告知)。如果稍后在冰河营救的段落中能够以“过来人”的身份成为伊万最终目标的映射,效果或许更好;
伊万爸爸的“酒后家暴”和妈妈的“隐病不说”,在这一思路下也可以加以改动,形成两代夫妻关系对“控制”的问答。如爸爸动手是想要控制妈妈私生活,导致妈妈年轻时理想未实现;妈妈不愿告诉伊万自己生病,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控制”子女生活的软性体现——剥夺子女知情权——为最终矛盾爆发的时候增加力度。
简言之,《囧妈》应该抛弃摇摆不定的道德立场,而反复以“控制”为题来设置和开展情节,两方斗智斗勇你追我躲,同时展现控制强迫之丑陋,和宽容开放之美好。
【角色】
电影的主人公应该是其主题的忠实化身。但由于《囧妈》在主题上重心不稳,导致母子二人也时常偏离轨道,让不少噪音喧宾夺主。
徐妈妈方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从北京到集宁一段,这也是两位主角在情绪上最割裂的一部分。这是妈妈的首次出场,本应将其“控制”和“操纵”的一面集中展示,但却成为了一种奇怪的混合体:在短短的时间里,时而手舞足蹈亢奋如狂,时而情绪低落楚楚可怜。
这个疑似“双向人格障碍”的形象,其唯一目的就在于将妈妈变成“受气包”,进而将伊万“拴”在火车的编排合理化。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多余的道德妥协,于主题无益,甚至还破坏了观众的立场。
《囧妈》应始终让观众跟随伊万,理解和支持他做出的决定,最终跟随他从“控制狂”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身份中脱离出来;而不是时而出于精神需要去逃离“控制”,时而又出于伦理情感去接受“控制”。
另一个问题则与其个人目标有关。徐妈妈的个人追求与突破,在片中是一个没有根基的“迟到”,却并没有说明是究竟是什么阻止了她。如果是外力强迫的客观因素的话,为什么会让她心心念念这么久?如果是主观因素的话——这也更加合理和有力——同样的迟到,又是什么条件发生了改变,才让她敢于登台了呢?
一个非常理想的答案其实呼之欲出,但在片中并没有出现/点明:那就是女性的自强自立,不是以控制他人生活而实现的。
如果我们将多年前的迟到加以展开,并与主题相连的话,似乎就可以迎刃而解:
多年前的迟到,源于她自己的不自信,内心其实在寻找无法登台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某个可大可小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可以是伊万,也可以是伊万爸爸——使得她可以说服自己接受并成为“控制狂”的角色,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
而当她终于放弃了“控制”之后,也就重新发现并找回了自己的勇气。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合理得多了呢?
伊万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必要的道德困境:徐峥既想有所突破,又不愿意背负破坏传统亲子关系的名声,而这对打破“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则是对张璐的情感定位。
伊万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是敝履——正如所有将子女抚养成年的父母一样——但这不能将其对娜塔莉的非分之想正当化。《囧妈》试图用张璐和她的新男友来获得观众对露水情缘的(部分)认可,但情感上的踏两船,反而是观众不可接受的底线。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去收养其它小孩,并非是出于同情和爱心,而是自己家小孩不听话一样滑稽。在 这一刻,伊万竟然变成了究极的大男子主义:前妻是我的,新欢也是我的。
这对主角形象的破坏显然要大得多,因为“控制”的目的不在于拥有更多,而是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树立权威。
伊万应该是一个余情未了的“控制狂”,而不是一个滥情的“伪受害者”;前者是可同情的,后者从来都是非正义的。
把这重关系厘清之后,就可以看到伊万和娜塔莉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两人间的情感应该类似患难之交,止于友情,刨掉不必要的调情和性冲动。但在徐妈妈看来,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是“越轨”,进而像前述的徐爸爸一样,野蛮地抹黑和破坏了正常的友谊和社交。
而在之后的某个节点上——比如冰河救援来的其实是娜塔莉和她的家人——徐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控制欲”是多么荒谬,而伊万也明白了,是时候真正放手了。
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就合理多了呢?
【终局】
由于戏份分配问题,《囧妈》的终局来得有些太早。传统上应该在第三幕中后部份出现的高潮段落,反而在整部戏的二分之一处出现了。更令人不满的,则是母子间的冲突与和解根本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这一段落从母子因张璐再一次爆发冲突开始,由伊万指责妈妈“逼死”爸爸,和解于妈妈告知伊万陈年往事。可以看到,这一冲突的起点依旧是“控制”和“反控制”,但核心竟然是一个从未出场和建立的爸爸;而最终达成的结果,竟然是伊万知道了妈妈隐而不谈,从而妥协不再反抗,被动等待妈妈突然变得开明。
在电影的终局从积极对抗转到消极对抗,简直比在冰天雪地等待天外救星Deux Ex Machina还要滑稽。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概念的混淆不清。《囧妈》要讲述和解决的是“控制”,但总是被母子之间的伦理纲常带跑偏——当然,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伊万想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放手,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带上了“不知感恩”的帽子,一遍又一遍地在“感恩”和“痛苦”之间死循环,通过不尽的努力,达成的结果反而仅仅是理解了妈妈的一段往事,一个与妈妈的“控制欲”无关的误会。
那么这一场争吵和之前的所有争执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它有触及到“控制”的本质了吗?如果因为误会而争吵,就能解除了控制关系,岂不是在说任何人际交往的问题,缺的就是好好吵上一架?
电影的主人公往往都不是完全人,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缺点,这样才会让角色的努力有所回报。但《囧妈》却总是想保证徐妈妈高大全的形象,绕来绕去还是“即使有错也是为了你好”的老生常谈,不仅无益主题,甚至还有害。
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重新梳理冲突核心。当这段陈年往事变成了徐爸爸对徐妈妈的“情感操纵”的时候,徐妈妈的醍醐灌顶就合理和自然得多,也顺带解决了伊万自己的顿悟,省下了和张璐一来一往的大段掏心窝子。
从这里到结尾的红星大剧院演出也显得太过拖沓,热气球的出场更是饱受诟病。从冰原再赶火车再转气球去大剧院这一段是完全的垃圾剧情,唯一的目的就是造成妈妈的第二次迟到。这一目的的达成完全不需要这样复杂,毕竟两人已经提前下了火车,按照时刻表最终赶不上也是情理之中。
拿掉这段戏之后,不仅不影响后续发展,也让叙事更加流畅不脱戏。
如果一定要保留这一段的话,一个大胆的做法是将其彻底童话化,利用慢镜、蒙太奇和配乐,直接衔接到妈妈上台,与之前的叙事风格形成对比,暗示这一段情节或许并非真实发生,妈妈和伊万或许并没有最终完成这段旅程。
但对二人来说,既然已经彻底解脱,这也不再重要了。
【总结】
从《泰囧》到《港囧》再到《囧妈》,徐峥和中国电影在逐渐脱离港式商业片的粗制滥造,有着越来越多的体系化、类型化特征,这对于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是大好事。但从《囧妈》上也可以发现另一个现状,那就是导演徐峥>编剧徐峥。
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这其实并不罕见: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囧妈》完全有潜力可以变得更好,徐峥和中国类型电影,也有潜力变得更好。
这个春节,不能出门,手机和电视成了排解时间的主要手段。《囧妈》大年初一免费在线播放,我早早准备好了瓜子,期待能够看到一部新奇又好笑的公路电影。老实说,电影还算及格,但是和期许还有距离。
电影里知名度最广的台词是‘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在你的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前面是妻子对丈夫的宣泄,后面是儿子对母亲的控诉。
伊万有个控制欲强烈的母亲,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统统都要听从母亲的‘为你好’的安排,不听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乖啊!’母亲希望儿子永远乖巧听话,哪怕他四十多了,挺着肚腩,染白了头发,依然是她的小乖乖心肝肉,依然要在她的保护下,没有她,他连自己的护照都放不好,他会膳食不均衡得脂肪肝,他会玩手机玩到得脑癌,他会连几点钟适合上厕所都搞不清楚。
每一个巨婴儿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超强的母亲。这样的母子关系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个受困于婚姻僵局中的女性,会自然地把全部心力投向下一代。没有爱情,就会求助于亲情,本来该享有的夫妻之间的亲密温暖缺席了,就会转变成对子女的控制欲——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你,所以你必须要回报我。传统文化的熏染下,中国女人有女儿性,有母性,就是唯独没有妻性,母性还尤其浓厚。在自己还没发现的时候,母亲们把自己对儿子的期盼对自己的期盼对丈夫的期盼,全部投射到了儿子身上,儿子不再是单纯的儿子,而是集儿子自我丈夫三位一体的集合。所以中国的婆媳关系难啊,因为婆婆要和媳妇争一个男人啊!若干年前,我的婆婆评论别人家的婆媳大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婆媳之间要争宠的嘛’,这应该是从哪个情感公众号看来的,当时一听就把我恶心坏了。争宠这词虽然不怎么合适,但真的贴切,好好的婆婆不去和公公恩爱,跑来和儿媳妇争儿子心中的地位,能看得惯儿媳妇才怪!你看不惯我,我若不是抖M,当然也看不惯你,那自然是天天上演大戏。
母亲手里的巨婴成年了,就被移交给妻子。这妻子不仅是妻子,还要当个老妈子,东西不知道放哪儿,换季了该买衣服,瘦了该贴贴秋膘,都是老婆的责任。我婆婆偶尔过来一趟,每次打照面后第一反应,就是深情望着她儿子,然后含着无限担忧感叹一句,你怎么又瘦了!其实她儿子刚过了磅,多长了二十斤膘呢。但有什么办法?妈妈的眼里,儿子永远瘦,永远累,哪怕他在床上睡了懒觉才起,妈妈也觉得他应该去沙发上歇着,自己赶紧把家务做了。三四十了,也还是妈妈心中的好宝宝啊,儿媳妇哪有妈妈体贴,都是不知道关心男人的。这也难怪女人们没有妻性了,女孩们成熟的太早了,就算自己没熟,也有旁人催熟,要会说话,能体贴人,懂得照顾家庭。那个长不大的巨婴满可以一辈子不长大,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大家对他的要求不外乎是‘努力学习’和‘努力挣钱’这两样,其实只要不管别的杂事,只专注做这两样事,要想达成目标根本不难,再说也没人规定一定要读个TOP3,先挣他一个亿啊,只是在普通标准,他就会成为众人眼里合格乃至优秀的男人,至于他爱不爱护老婆,体不体贴老妈,管不管教孩子,做不做家务,那些都是没人关心的,毕竟,人不能面面俱到嘛。
可是照顾巨婴和真正婴孩的妻子就没有自己事业了吗?电影中,伊万的妈妈年轻时在俄罗斯大使馆当护士,是技术工作者,会讲一口流利的俄语,能在红星大剧院演唱歌曲,她不优秀吗?比起她那酗酒的丈夫,她优秀太多,也奉献太多了。可是她的牺牲没人看得见,火车上,伊万和母亲争吵时,脱口而出,‘我爸就是被你气死的!’大家品一品,任劳任怨当老妈子的母亲没记得好,对家庭不管不顾的父亲反而被儿子挂在心上,干活的人讨不了好啊,不沾边的人才不讨嫌,临了儿子还心疼父亲过的不愉快,而这不愉快是因为自己老妈没把他伺候好,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妻子,她的一生都在这个时候被自己最重视的儿子否定了。心寒啊,可怜啊!可是又在情理之中,管得太多,会让人窒息,就算有付出,就算享受了便利,对方还是会想逃离,时间久了,那些好就消失了,让你记住的只有坏。母亲一辈子的付出,牺牲掉的情感和才华,蹉跎掉的青春,最后化为一曲红星大剧院的《红莓花儿开》,这个补偿太轻了,比古代节妇守寡一辈子的牌坊还轻。
不幸的婚姻生活造就了畸形的亲子关系,这畸形的亲子关系又造成了不幸婚姻的代际传递,母亲控制儿子,儿子要发泄,就只能去控制妻子,被控制的妻子不愉快,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正常的情感反馈,就会把这感情投射到子女身上。就像俄罗斯套娃呀,一个套一个,一层套一层,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揭开后拐着几道弯呢,如果不是母性浓厚,还真的是招架不来呢。电影里,脑回路最清晰的人是张璐,她早早看透了这一切,选择终止套娃怪圈离婚,另外再去找个不是巨婴的男人,毕竟,改造一个男人比重新找个男人难多了。
前面感慨说完了,我再说点认真的。关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影响,电影立意有,但呈现的还是过于单薄,挖掘的太少。将母子关系作为故事主线,是一开始吸引我的原因。毕竟我们的电影总是出现二八少女,就算偶尔出现个中年妇女,不是打酱油,就是贤妻良母此类的刻板角色(可以参考《我不是药神》里的谭卓和《受益人》中的柳岩,而这两个角色都还是美艳型的),至于说老年女性,那就更少了,一般出现就是慈爱的老寿星,类似于吉祥物的存在。不作为附庸,能推动剧情发展和人物成长,有血有肉的中老年女性角色太少了。通过预告,我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但是,我没想到,角色会如此平庸,除了一句‘你只能看到了他是父亲,没看到他是我丈夫’勉强来解释人物内心,其他时候,都用浮浅的台词堆砌替代了情感冲突。
伊万登上火车后,向母亲讨要钥匙,母子冲突拉开序幕,母子俩的争吵像崩豆儿般畅快淋漓,却是在来回打转儿,没有解决问题,没有铺开故事,单纯的欢快地打着转儿,感觉像是网文作者为了日更五千在强行用对话凑字数。一场一场的争吵,琐碎,重复,缺乏情感递进,台词真的让人有点疲倦。
电影的故事性也比较薄弱。钥匙拿错,钥匙拿对,护照不在家,被母亲带到了火车上,一波三折,强行的曲折,换来了伊万扒火车,为了拿到护照险些连命都不要。这里就不去计较为啥没有火车票能上站台,为啥没票乘务员还让他上车这些十万个为什么了,就是完全抛开现实,在不需要刷票也能进站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关于伊万如何坐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的情节设定也过于浮夸。母亲在火车上,电饭煲、拖鞋、大米、绿豆、红豆、洗脚盆、泡脚石子、保鲜盒、枕头、小番茄……一样一样东西往外拿,像是带了个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她就是再会收纳,那一个箱子一个包里也装不了这么多东西吧。我当然知道有些中年妇女是很讲究的,讲究到坐火车还要自己带床单铺上,但是呢,为了搞笑而搞笑,这故事就有点浮了。
再来看看徐伊万这个人物行为的情感动机。凡事皆有痕迹,凡事皆有动机,伊万拼尽全力拿护照,是要赶上去美国的飞机,飞去美国是为了阻拦妻子谈生意,在妻子谈生意时下绊脚石是因为不想让她把专利带走,不想让她把专利带走是因为爱他,舍不得和她散伙离婚。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妻子事业受挫就会不离婚?为什么这么爱妻子,结婚了十来年却连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搞不清楚?角色的动机站不住脚啊!巨婴的主要问题是体现在生活上的柔弱和承担责任时的无力,不体现在智商和逻辑上啊!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男主用生命这么来回倒腾了一圈儿,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离奇的危险的感人的故事之后,终于长大了,放下了对妻子孜孜不倦的使坏,相当于重新活了一遭后,他才懂得什么叫好聚好散。这个结尾,同样站不住脚啊!我倒是觉得,巨婴还需要多来几次这样的冒险呢,毕竟小年轻谈恋爱都会的道理,他要等到四五十才学成,这成长的速度也太让人发愁了!
不管是故事性还是人物情感,电影表现的都不够,台词尤其不足。唯一的亮点就是探讨了家庭里的困境,但力度太轻。最后总结一句,徐峥,你需要一个好编剧。
首发于公众号:不谈情只YY
这是好事情,告诉我们些东西只适合大银幕,有些东西不配
简单说下这片。
不上院线是明智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徐峥还赚了不少好感,而且有平台埋单,名利双收,否则单凭电影水准的话。。。
《囧妈》首映的时候我就看了,是问前同事要得票。看完后同事问我咋样,我表示并不喜欢,但因为情面,答应人家映前不发声,现在终于可以说了。
一句话,如今《囧妈》的上线,阴差阳错的倒是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定位,没错,这就一网大。
从2012年的《泰囧》到如今的2020年《囧妈》,徐峥的“囧系列”第三部,我不知道未来这个系列还能不能继续拍下去,但这个“囧”字已经好久不见,正如整部电影的成色一样,已经被时代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电影的格局,回归了《泰囧》那样的“公路片”模式,但该片其实更像徐峥之前的《人在囧途》,从故事线索到人物,比如沿途遇上形形色色的角色等设定都很像。后者中的主角李成功,与本片的徐伊万也是很像,都遇到了婚姻危机,而且为人刻薄。
而且该片还融了《人在囧途》一个梗,那就是徐伊万走错房间的桥段(但效果远不如囧途)。
但是,《囧妈》与《人在囧途》的差距,就在一个王宝强。
没错,作为喜剧片,这样的二人组搭档,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推进故事的动力,更是产生情节“爆点”的结果。
“囧系列”里,徐峥饰演的主角,从外在表现到内心,有一定的重合性,而这样一个角色,本身是无趣的,所以才需要王宝强这样的闹腾的活宝,来反衬这个角色。
举个例子,二者的关系,有点像相声里的逗哏和捧哏,但还是不准确,他们其实更像是日本相声里的吐槽役和发呆役,与我们占主导地位的逗哏是笑料之源不同,占主导地位的吐槽役并不产生笑料,而是从属地位的发呆役。后者冒傻气触发笑点,引来前者吐槽和反驳,才能产生完整的笑料。
电影也是一样,可以参考《人在囧途》的模板《落难见真情》,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预产期》,甚至并不算搞笑片的《绿皮书》也是如此,两位角色的互动,所产生的戏剧张力,才是电影的看点。
可惜,《囧妈》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徐峥身边的是黄梅莹,演技一流,可惜其功能性并不是替代王宝强甚至包贝尔,导致一开始二者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没有。缺乏角色互动的二位,也使得故事推进很生硬。
咱们以《泰囧》为例,徐峥的角色一开始故意扔掉了手机,结果王宝强又多此一举的把手机捡了回来,导致徐峥计划有变,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的事情。这个情节看似简单,但内部门道很多,用一位编剧话来形容,这是“用角色推动故事”。
而《囧妈》则是“导演来推动故事”。没辙,角色之间的互动无法推进故事,只能把话语权交给导演,说白了就是导演让你们怎么干就怎么干,然后进入下一幕。所以电影中徐伊万上火车的动机,就格外牵强。
电影前半段,故事都是这样进行的,一段一段的,火车开到哪儿,就出现产生新的情节。根源还是母子俩的角色缺乏化学反应,这也产生了本片第二大问题。
不好笑。
只是徐峥一个人充当“吐槽役”的功能,可惜“无人接招”,就好比一记重拳轮空了一样,导致该片前半段就看他一个人耍活宝,这是没意思的,热闹归热闹,就是无趣而已。
但也不是绝对,毕竟还有贾冰。说实在的,他一个人贡献了全片80%的笑点,贾冰是好笑的,但更加凸显本片主线的无趣,因为这是一个连功能性都没有的大绿叶。
所以,说句题外话,《唐人街探案》系列为什么舍不得唐仁这个角色了吧,作为一套探案喜剧,单靠秦风一个人,就算给他配备再豪华的侦探团,也抵不过一个二百五在身边热闹。
不要忘了,同类公路片之所以用这样的角色配备,还有一个重要性。就是原本差距很大的两个角色,让两条毫不相干的人生线索产生交集,随着公路之旅二者的互动,进而把彼此原本已经跑偏的人生线,逐步“拉回来”,最终改变了彼此的生活态度,这是公路片的精髓。
不说别的,还是参考《泰囧》吧,那部电影的人设和故事模式相当成熟。
《囧妈》上线之后,快进的拉了一遍,留意了时间线,徐峥从“火车上”下来,跟老妈大吵一架,导致老妈出走,这个时间是1小时05分钟左右,结合电影片长,刚刚好是电影正中间,至此电影一分为二,上下彼此不挨着。
电影突出的是代际和解,前半段各种聒噪各种母子作对,后半段因为一场遭遇“熊出没”大战,完成了统一战线,随后进入到母子交流的环节。
这样的过渡形式,就非常僵硬了,因为本身很现实的主题诉求,却采用了脱离现实的戏剧化方式进行了结合,才能进入到“和解”的主题,没有像传统公路片那样,通过角色互动来完成彼此的贴合,直接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所以上下显得很割裂。
但您还别说,作为一部喜剧片,电影前半段完全不合格,但作为温情片,电影后半段才是好看的。
从演员的表演,到互相打开心扉的诉说,后半段作为家庭片是有内容的,哪怕您说灌鸡汤也无所谓,但关键是电影1小时20分钟之后才步入正轨,才回归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地方。
但前面闹腾那些干嘛??终究而言,这样的人设和主题,母子关系的代价和解,根本不合适这样公路片模式的表现形式,倒不如像《葬礼上的死亡》那样,以一场家庭式的聚会的方式,来完成家庭成员的和解,
所以本片这样的形式,导致母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完全破碎扁平,甚至袁泉这个角色完全被浪费了,因为夫妻二人几乎没有互动,郭京飞那条线也是多余的。
就这样一个四处漏风的故事和一言难尽的观感,所以才会说,《囧妈》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网络上线,说句不好听的,不配上院线。
下面说点电影之外的内容,作为一个前电影行业从业者,对该片的行为还是有话要说。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档里,《囧妈》选择了在平台上线,而且免费观看,单说这个行为,对于观众来说是福利,退一万步说,免费的谁还不看???
但为什么产生争议呢?因为是该片的定位。
作为原定春节档公映的《囧妈》,片方之前也是不遗余力的宣传,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也就没断过。最初就是提档,该片是第一个提档,使得《夺冠》和《熊出没》也开始效仿,当看到风声不对,院线员工对为了提档排片熬夜加班吐槽时,然后马上给院线道歉,但人家把三部提档的电影海报全部放出来。
随着疫*情*危*机,春节档电影选择了撤档,这个做法值得点赞,同进退,共患难,此时就能看出,中国电影人的担当了。
但《囧妈》先一步选择平台免费播放,别说其他竞争对手怎么想,院线肯定会不满的:一通操作,结果被玩了?
就像Netflix与好莱坞几大院线之间经常撕逼一样,网络平台永远与电影院是对手,但这是很多院线针对《囧妈》的原因,不是因为电影在平台上线在这件事,而是在于其当了“叛徒”。
好比我们跟一个店家说了要预定买人家东西,店主折腾半天给上新了,结果你跟人家我不买了,就是把人“鸽”了,所以院线才会不满。
关键这种做法其他电影也做不到(别问为什么知道,因为我全看了),而且我相信,这应该不是徐峥的本意,而是背后出品方的意思,因为作为电影人,他们都坚信有些东西只适合大银幕。(下图为蔡明亮的专访,他是一位放弃大银幕的电影导演)
这也是李安为什么拍120帧《双子杀手》的原因,该片在电影看,与在PC端甚至手机上看,完全两种感觉,后者没法看。。。
所以,电影《囧妈》这次有平台埋单,且赢得了满堂彩,可谓名利双收,在这个不存在的春节档,《囧妈》成了最大且唯一的赢家。
作为普通观众,自然是站徐峥的,但对于电影人乃至院线方来说,可就不一定喽,其实我更担心的是徐峥本人,因为这次的“跳槽”,山争哥哥可能会被这个圈子排挤,这对电影人来说并不是好现象。
说白了,这就有点像NBA里“打不过对手就加入他们”的杜兰特跳槽的金州勇士然后获得冠军一样,各说各有理,但永远存在着争议。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中国电影行业和院线的损害吗?我看未必哦,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平台虽然与电影院是对手,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二者是不会兼容的,还是那句话,有些东西只适合大银幕,有些东西不配。
总比花钱还要看烂片强吧,这才是对观众真正的福利哦。
所以,对于电影,只值两星。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骨子里还是囧系列那种公路喜剧片,这次用母子关系制造一系列的笑点,代入感非常好,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从创作的心态上讲,我一直很喜欢徐峥,愿意走出创作的舒适区,去做点不一样的尝试,讲和上一辈人亲情的故事,讲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解。从编剧技巧上看,徐峥还是那个最懂类型片技巧的人,他一开始就用对白铺垫的那些细节,每一次用都在强化电影的节奏,划分剧作的大框架,让电影的主题表达更进一步。这个剧本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框架,在K3火车上和老妈互虐的六天六夜,一路去往莫斯科,所有的冲突和解都要在这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夫妻和母子两条线彼此关照互为镜像,很喜欢最后夫妻线的处理,与时俱进不落俗套。
平庸的电影,多亏找到人接盘了,如果真上映估计得亏。
主要问题还是太长了,前面太久了。喜剧部分没有那么突出,熊出没也很奇怪。反倒是后面煽情那部分,更能触动到我,尤其是最后黄梅莹摘假发那场戏。徐峥拍拍电影,总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这部其实也是。
笑中有泪的贺岁片,母子关系的处理,夫妻关系的和解,爱的表达方式有好多种,而我们对于最亲的人往往是用了争吵这种最糟糕的方式,带着妈妈来看这部片子,看后要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啊。最后彩蛋别错过哦,有大腕。
我讨厌这部电影,甚至作呕,强行灌鸡汤,强行要把所谓的黑暗面撕出来,然后结尾强行煽情和解。没有人没和解,只是徐峥自己没和解吧!
中年人的生活就是糖衣包裹的苦味丸,工作,婚姻都让人喘不过气,妈妈很真实,是每家每户都会有的妈妈,逼你吃番茄,怕你不穿秋裤,不听你说话,但是熊(生死)面前能为你挡死,痛苦时候可以依靠,虽然永远也别指望她们能理解,甚至能改变。但不妨碍她嫌弃你的眼神里都是爱。
7.7/10,徐峥终于真诚的面对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本片在主题探讨和人物的刻画上做的都很好,且表现形式也比较轻松幽默。把一趟连续开六天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其实很考验编剧功力和导演调度,徐峥和导演团队完成的都很好。事实上本片可以归为现实主义喜剧,创作还是戏剧为底,在台词对白上做足功课。虽然一些事件用了戏剧化处理但探讨的内核非常当下也很普世,不管是和母亲和解也好还是和妻子和解也好,本质上还是和自己和解,在老塔眼里,童年的伊万不愿意和自己和解,《囧妈》里母亲大半辈子也不愿意与自己和解。徐峥到底还是让长大的伊万与自己和解了。但是否真正的和解了,也许要问徐峥了。另外演员选的都特别到位,不管是黄梅莹还是袁泉表现力都非常好!
三星给《红莓花儿开》,一方面诧异于徐峥对赌协议24亿的自信,一方面又惊叹于徐峥后知后觉的魄力,网播绝对是明智之举,这要是按期上映别说杠《唐探3》,估计连《急先锋》都够呛!
承认吧,作为创作者的那个徐峥,已经过时了
烂也不至于,但真的平庸,强行融入一些刻板化的元素,杂糅起来效果很一般。
年龄一大眼窝子就浅,听到《红莓花儿开》的时候就不明所以的唰唰掉眼泪。虽然整部电影依旧是徐峥以往的商业片套路,但少了聒噪的“专职喜剧角色”,影片自然了不少。要是没有宋小宝那段太过胡逼的剧情可能会更好。前面无数的铺垫都敌不够片尾妈妈镜子前的一个动作,这种代入感应该是其他同档影片无法带来的吧。
还真的是和预告一样难看啊……40奔50的人来演一个20奔30的人和自己妈的关系真的很错位。编剧们感觉像是年轻到没有任何生活体验,大家随便吐槽下自己的妈妈,就把剧本攒出来了,大概还挺得意。
婚姻比黑熊还危险,不知不觉就变成敝屣。母爱比奶糖还甜蜜,像硬塞的番茄般密集。曾经少年放的塔科夫斯基,忘记电影里的小男孩,只记得他的眼睛闪光。当年错过的红莓花儿开,忘记当时有多沮丧,只记得此刻没升起的幕布。我们是怎样忘记了爱的感觉,不能跟她共处同一车厢,也忘记了曾经依偎彼此的心房。
基本没有爆点。卖掉真是明智的选择。还有《一出好戏》里,黄渤剪掉了徐峥的戏,这部徐峥就把黄渤的剪掉了,真记仇哈哈哈哈
很平庸,很无趣,既不好笑,对于原生家庭的探讨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后半段垮的妈都不认识
万万没想到,徐峥做导演的能力是倒着发展的,一部不如一部。也不知道他对母亲、妻子和中年男人到底是有什么误解。
“囧”系列里有人情味的一部,之前的夸张闹剧和直男思维有很大收敛,但是熊、热气球这种情节是脱离现实的,有些客串角色也仅仅是为“客串”而存在的。除了“囧途”的主线,精神内核其实在过去的两部囧片里都有所提及:如同样以离婚开场的《泰囧》,妻子想要离婚,而男主想的只有生意(油霸变暖霸),男主在结尾时必然会在婚姻中学会成长;以及《港囧》对于女性改变男性和对女性长辈烦扰的宣泄。对苏联老片的致敬: ①伊万的名字来自徐爸给她放过的苏联老片《伊万的童年》;②热气球时有个动作模仿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厂标;③徐妈及姐妹们唱的《红梅花儿开》是《幸福生活》插曲,原片也是几个姑娘登台表演唱的这首歌。
低于预期,不喜欢俄罗斯妹子和熊出没这两段,妹子尬,熊很凶。唯一的泪点是妈妈在台上唱歌。和妈妈和解的故事没讲好,无法共情,并不合适带妈妈一起观影。彩蛋黄渤还不如拍摄花絮有趣。结尾剧组员工和妈妈的合影很温馨。歌曲好听。囧系列里比较差的一部,俄罗斯风光片。片头看到高以翔的名字被框住,特别难受。
还能更无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