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部优秀的情节剧
本片情节性很强,有一般情节剧的因素,却又不像一般情节剧那样具有较大的假定性。
普拉东一步步地倒霉,薇拉与普拉东的关系却一步步进化:
1,误车
倒霉过程:餐厅里遇到胡搅蛮缠的薇拉,并因此错过了他乘坐的火车。普拉东给妻子打电话,让妻子转告父亲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达。
亲近过程:这通电话凑巧让薇拉听到了,薇拉知道自己也许给普拉东带来了麻烦。
普拉东和薇拉不打不相识,然而从敌对到相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当薇拉知道因为自己给普拉东造成麻烦的时候,她心中的确有小小的愧意,但这愧意要转化为行动的话,仍需要进一步的激化。普拉东此时对薇拉却是毫无好感的,但是,正是因为两人的短兵相见,使得普拉东不得不开始注意薇拉。
2,丢身份证
倒霉过程:普拉东坐在站台候车椅上等车,薇拉的情人安德烈依为了和薇拉私会,请普拉东照看他带来的甜瓜,并要走了普拉东的身份证。但是薇拉突然不想和安德烈依做爱,两个人争吵起来,忘记还给普拉东身份证,安德烈依不小心拿走了它,并且要到两天后才能回来。
亲近过程:普拉东再次给妻子打电话,询问一个死者的情况,并请妻子转告父亲回去的时间又拖延了。这通电话又让薇拉听见,她意识到普拉东正在遭遇什么麻烦。她内疚地向他表示愧意,并答应帮他的忙。
薇拉此时意识到自己给普拉东造成了多么大的麻烦,她刚才占上风的得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歉意。薇拉意识到自己给这个男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且这个男人本身的生活并不如意,正在遭遇着困难。善良的薇拉开始没有杂念地想帮助这个男人,而不再嘲弄他。普拉东虽然生气薇拉给他带来了麻烦,但是却不得不再一次注意到这个女人。当薇拉提出要帮助普拉东的时候,普拉东最后还是没有拒绝。因为在这个无依无靠的车站,普拉东只认识薇拉一个人。
3,露宿候车室
倒霉过程:因为没有身份证,薇拉没办法帮助普拉东找到住宿的地方,普拉东只好露宿在候车室。
亲近过程:薇拉因为帮助普拉东而错过了最后一班车,无奈只好和普拉东一起露宿候车室。薇拉拿出厨房剩余的美酒佳肴与普拉东分享,谈话中两个人普拉东知道了对方不幸的遭遇,并对对方产生了同情。
在谈话中,普拉东理解了薇拉在餐馆的表现,他开始佩服这个独立撑起一个家的女人,他佩服薇拉的坚强和努力,从心里原谅了白天薇拉对自己的糟糕待遇,对薇拉产生了好感。这一场戏是两个人心路历程的转折,因为有前面几场戏的铺垫,使得两个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敌人变成互有好感,并不显得突兀,反而非常顺畅。
4,市场卖瓜
倒霉过程:普拉东晚上睡觉,钱包被偷,身无分文,只好陪薇拉去卖瓜。
亲近过程:卖完瓜后,普拉东想约薇拉吃饭。
市场卖瓜让普拉东这个“上层阶级”的人亲身体验到薇拉的生活,也更了解薇拉,她的爽朗、她的坚持,她在外人面前拼命的维护普拉东、帮助普拉东,让普拉东深深感动。如果说前面是迫于形势两个人走进了,那么这一次市场卖瓜,则是从人格上接近了,并且开始产生爱情。
5,餐厅约会
倒霉过程:没有。这是普拉东最得意的时候,他用演奏的钱支付了晚餐,又向薇拉诉说了自己替妻子顶罪的不幸。
亲近过程:到此为止薇拉和普拉东真正的爱上了,他们的心亲近在一起。虽然时间短暂,然而却经历了很多的故事,很多的磨难,所以,仍然让人感到来之不易。
餐厅约会是本片的高潮,是用前面的无数阻碍铺垫的浪漫。在餐厅里,薇拉在自己的同事面前找回了颜面,这看起来有些幼稚,但很符合薇拉的性格。而普拉东也想成全薇拉的希望,他们只想做两个天真的、单纯的情侣。普拉东和薇拉,两个穷苦人,互相在无依靠的环境里相濡以沫,给对方温暖。他们终于在那节小小的车厢里向对方彻底坦白了自己的爱。
6,和薇拉告别
倒霉过程:安德烈依回来了,普拉东拿到了身份证,却要和薇拉分手了。
亲近过程:薇拉明确地告诉安德烈依,她爱上了别人。而普拉东也很有勇气地面对安德烈依。安德烈依一次次地把普拉东打倒,普拉东却一次次地站起来。他此时维护的,是薇拉的尊严和他们的爱情。
当所有的人都以为,薇拉和普拉东的爱情到此为止的时候。我们却意外的发现,跋涉长路来看普拉东的,不是他的妻子,二是薇拉。两个情人再次相见了,相顾无言,只是用身体感受着对方的身体。他们的爱情已经从激烈转化为平淡,成为长久的厮守。
整部影片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围绕薇拉和普拉东两个人物进行讲述,其他人的篇幅尽量简略,大量的时间和电影镜头都由男女主角担纲演出,这对演员和剧本都是一个挑战。可是由于设置了以上几个合理的情节,使得影片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人物的演出也是非常成功的,薇拉和普拉东的扮演者都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使得他们获得了1983年全苏联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奖。
2 ) 平凡间现真情——评埃利达尔•梁赞诺夫《两个人的车站》
《两个人的车站》是苏联著名喜剧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之一。作为一部生活喜剧,充满着生活的真实感和时代气息。影片中处处张显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感,引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平凡中的真情让每一个观众都为之动容。
他是代妻子受过的。善良敦厚的他为了保全做电视台播音员的妻子的名誉、地位,心甘情愿做了那次车祸的肇事者,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接受劳改。而现在他被获准去见妻子——她从七千里外来看他,在村子里租了一间房子。长官给了他通行证,顺便叫他把修好的手风琴捎回来。她?妻子?那个情愿让丈夫代过而得以换取自己的前途的女人?等他?他无法相信,本想拒绝去看她,但又没有权利拒绝去取手风琴。临走,长官告诉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归队,否则会加刑的。于是,这个叫普拉东的人走出了监狱大门,踏上荒凉而积雪覆盖的大路。西伯利亚,天寒地冻,路途遥远,一件往事不由得涌上他心头,温暖了他的心。
影片以大量的篇幅娓娓道来这件往事。从快餐不合口味没吃拒绝付账开始,钢琴家普拉东与车站快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之间,由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影片用优美的画面展示以及人物形象的出色刻画,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情节设置,巧妙地推进了情节的层层发展,环环紧扣,步步有戏。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真诚、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影片成功的第一个因素就是选材。以车站为素材的电影为数不少,车站已成为经典的戏剧环境,譬如巴西影片《中央车站》,日本的影片《天堂车站》和高仓健主演的影片《车站》,由德帕德约主演的法国影片《车站》等等。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却引起了很多电影人的共同青睐。联想一下,天涯孤旅,夕阳西下,枯藤断旅,断肠人在天涯,很诗意的画面,让一切的戏剧真实性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最大可能。车站,不自觉的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让中外观众都产生人生沧桑感的最佳戏剧情景地。梁赞诺夫的车站自然烙上了他的影子:一个喜剧性的外表,加上车站的孤寂气氛,自然是一出悲喜剧的最好地方。
一个发生在普普通通的小火车站上两个平凡人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小事。而这样的平凡小事正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观众都熟悉着这样的场景:餐厅服务员与顾客吵架,列车员利用工作之便卖甜瓜,自由市场的小贩的欺骗行为等等。薇拉、米沙大叔、车站警察……所有这些人仿佛就是我们的邻居、朋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而本片的编导却从被我们忽视掉的生活中挖掘出这些可笑、可叹、值得好好思考的东西。
车站,并非只是一个人们离别与相逢的自然场所,同时这里又是来去匆匆的人生旅程的一个缩影。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然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一些人分手了(如普拉东和他的妻子),而另一些人却相遇了(如普拉东和薇拉)……
此外,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对人物性格的现实把握。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普拉东的职业是钢琴师,影片中他被处理为一个中流水平的钢琴师,这样,至少在他们那个行当他也算的上是个平常人。又如薇拉,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个人物可气可恼的一面:服务态度恶劣,缺少人情味,蛮不讲理之类的,可是伴随故事的发展,我们渐渐了解她有很多值得同情的地方:婚姻生活的不幸,沉重的家庭负担,对付不完的酒鬼,繁忙的工作……生活的艰难全压在了这个女人身上。我们开始看到她性格中迷人的闪光点:她善良,连酒鬼硬塞给她的小费也不肯多拿;发自内心的向普拉东反省自己;她乐观、热情、活泼、开朗,对真正的爱情敢于勇敢地去抓住等等。再如米沙大叔,虽然是个“二道贩子”,可他说出的也不尽是瞎话:“我给人们提供的食品都是上等货,可店里尽是些次货!他们卖的西瓜是生的,去买还得排长队。他们卖的梨是青的,咬上去发木,吃了——原谅我用词不文雅——要拉稀!……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地方他们才不去呢!要是没我,那里人民的收成就得白白烂掉。”
还有例如男女主角情感关系发展变化的线索,从敌视开始,经历了复杂细腻的变化阶段,终于达到挚爱的程度;以及具有时代气息和广泛社会批判意义的细节,妙趣横生的语言都不失为本片的精彩之处。最后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的结尾,这个结尾把全剧的情感推向高潮。影片早就埋下了伏笔:(1)两个人,男主角和女主角;(2)跑不动了,瘫在雪地上;(3)必须要有一个手风琴;(4)这是在清晨,在回监狱的路上,已经很近了,已经跑了很远很长时间了。在我们脑海里印下了这样的感人场面:男女主角躺在冬季的风雪地上拼命地拉手风琴,企图向近在眼前的监狱里的管教人员报告他们已经回来了,他们不但没有逃跑而且在规定时间以前回来了,但是他们实在是跑不动了,茫茫雪野里,俩人背靠背,那么亲密,那么甜蜜,琴声在空旷的雪原上传得很远很远,飘过了劳改营高大的围墙……这大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了。琴声里满含真诚,满含对新生活的渴望,满含源自心灵深处的感动,看到这里,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落泪呢?(2006-12)
3 ) 还有一杯
在张楚的声音里惊醒 总算把我从搬家的梦魇中拉回现实
沉沉的脑袋犹豫两秒 还是决定奔向影院
《两个人的车站》
苏联的老片子 连胶片的色调都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有些微的褪色
监狱点名的应声 镜头落在一张张沉郁的脸 回忆从雪地里转到艳阳下的火车站
他是戴墨镜的钢琴师 她是饭馆服务员
关于爱情的永远主题 有时是令人难为情的表达
出于对彼此的怜爱而自然的靠近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相遇 即使此时使君有妇 她亦有要好的男友
小人物的生活 在日常里寻常的人们匆匆遇见匆匆分开
有的发生短暂故事有的只是擦肩的错过
因为彼此需要还是因为互相吸引已经不再重要
也互相抱怨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总算尚有美好的感觉可抵过这短暂的痛苦
中年人的爱总带着隐忍 因为生活已把人束得太紧
不管是时代抑或是身边的人挂在彼此身上的锁链
即使如此 在互望的眼神里泄露了太多的温柔和企盼
生活的遭遇已经够叫人忍受 至少爱之自由无人可阻
无论是在疲累的候车室蜷在椅子上互相依靠休息
还是在力竭的雪地里互相依靠手风琴奏
还好 还好有你为伴
即使是在监狱的铁栅栏里面也有了温馨的回忆
真是喜欢手风琴的悠扬与顿挫
又 中文配音也很喜欢 我是跑车的你是跑堂的~呵~
来来来 饮完这一杯 还有一杯
喝完这一杯还有一杯
4 ) 不是在每个车站都能遇到美丽的灵魂
火车站。
我们在火车站能见到什么?拥挤的人群,焦灼而警惕的脸孔。在火车站的餐厅,服务员冷漠地招待一批接一批的客人,就像是对待待宰的羔羊。
普拉东的心情,就和他面前的菜汤一样恶劣。
在影片的开始,看到的是剃了平头的普拉东在监狱里,在车站的是留着波浪短卷发的普拉东,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在后来知道了原来普拉东是要在法庭审理与他有关的车祸案开庭前去看望他年老的父亲,这是他从莫斯科到他父亲家乡的路上,中途下车就餐。
他还得为了这碗无法下咽的菜汤付款,普拉东怒上心来,没有付款就打算走人。然后遇到了态度比菜汤更恶劣的服务员薇拉,纠缠着非要拿到对普拉东来说不该付的饭钱,导致普拉东错过了上车的时间。
这是一个关于邂逅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火车站。我带着好奇心看完了这个片子:错过了火车怎么办?上天(导演)为了让普拉东完成和薇拉的故事,让他在车站停留了三天,首先让他的身份证被薇拉的列车员“情人”安德烈带走,然后让他的钱包被小偷偷走。没有了身份证,即使去了父亲的老家,回来没有身份证不能坐飞机,也赶不上开庭的时间,所以只能等薇拉的情人回来,没有了身份证,找不到地方住宿怎么办?没有了钱包怎么办?
普拉东遇到的是薇拉,上天让他们相遇,然后爱上彼此。
在夕阳下散步,邀请薇拉共进晚餐,为薇拉弹奏钢琴曲,这一段拍得无比浪漫,发出柔和的暖光。普拉东说着俏皮的话,快步跃上舞台,宛如少年,弹奏时视线一直落在薇拉身上。没有钱怎么请人吃饭?这一个小小的悬念被巨大的甜蜜的浪漫取代了。在那一刻,薇拉简直没有办法不被他吸引。我们知道,薇拉喜欢这些,还记得她和安德烈在车厢里的对话吗?散步,看电影,做爱做的事,这才是相爱的两个人该做的,而不是匆匆忙忙趁着列车停靠的十分钟在车厢里打一炮。
两个中年人的爱情。“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这样隔着车窗对话太不正常了!”
如果随意性爱,那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这和安德烈在一起有什么区别?薇拉有她的底线。他们都是成年人,都经历过感情的伤害,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明天天亮了,又会发生什么?
他们到达空车厢之前,在交错的铁轨上行走,薇拉的步伐轻盈,宛若舞蹈。在夜幕下,那一瞬间,天底下只有他们两个人,整个车站都是他们的,他们没有理由不相爱;在夜幕下,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时候,他们才能释放自己的感情。等到天亮,他们又变成两个陌生人,一个是钢琴家,一个是服务员。
不是在每个车站都能遇到美丽的灵魂。
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里,你爱上过几个人?
因为难得,所以渴望得到,所以害怕失去。
所幸,结局是光明的。
5 ) 轻松版的《罪与罚》
男人和女人,一次邂逅,一次罪行,西伯利亚的白雪,只不过把妓女变成了服务员,把法律大学生变成了钢琴师,把深刻变成了幽默,把诗变成了音乐。俄罗斯人的赎罪已经悄悄变成了某种渴望,其实这世上本没有罪过,有的只是最简单的需求,过去我们把需求的匮乏写成苦涩的诗,而现在我们乐于把夕阳下带着幸福的身姿拍成电影。爱情本身就见证着人的轮回,不论怎样,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改变。影片大量的长镜头,长段落应用恰当,精妙。
6 ) 新春的早市
对电影了解太多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好事,因为这意味许多电影在观看之前就已经预知了结局,像提前知道《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小四最终会杀了小明,《小鞋子》里的阿里会获得冠军,《七宗罪》的最后一罪的载体就是布拉德皮特本人等等等等,这样就少了许多观影的乐趣。很早就对《两个人的车站》那个著名的“男主角在雪地里拉响手风琴”的结局烂熟于胸,但还是被深深打动。两个生活的失意人因为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在车站相遇,最后相爱,故事并不见得多有新意,作为一部喜剧片也并不见得多有趣,但因为导演梁赞诺夫对于生活细节的仔细雕琢,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让整部电影鲜活得像新春的早市,热闹的背后是人生的无奈,但再失意也总有真爱会像冬日的初阳。
也是就着导演升天而重头再看的,梁赞诺夫不甘只是在平民生活中寻找喧闹的阴差阳错,间或批评一些时代丑恶现象,而越来越倾向于挖掘和呈现一些饱含感伤的人类隽永情感。他实在擅长在有限空间里,建立一个让人信服的爱情发酵过程。配乐也是实在动听
同志啊 今天是我丈夫生日 請您為他演奏一首垂死的天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起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而言,本片情深意重却趣味不足,俨然一部欢喜冤家版的情深深雨濛濛。两条线索,倒叙,首尾呼应,然后故事上车站偶遇,相识相爱,情节营造情绪渲染,最后再度相逢,自然让人感动。结尾,监狱外,雪地手风琴,两人,音乐响起,太美好了。
北京电影节中间影院。保持了前苏联电影极高的艺术水准,行云流水的镜头,张弛有度的节奏,把一个简单俗套的的爱情故事讲的极为精彩。小城,车站,铁道,无所事事的一段时间和不确定的未来,加上美丽的极昼夜空,想不碰撞出火花也难
红星太平洋影城2017.4.22.3:45pm 火车开走时在桥上逆着人流的奔走;再次相见时数分钟没有言语的如同舞蹈般的互动与调度;兼具心理预感、揭示与闪前功能的插入镜头。
无论前面的情节如何,到了他们重见面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动人就毫无保留地进入人心了
女主角扮演的车站女服务员太出彩了,明明集虚荣、势利等小毛病于一身,,却那么真诚可爱,和男主角一般,有颗金子般的心。1983年的片子,折射出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风貌,抨击投机倒把,歌颂诚实守法的主题很有时代特点,但并不过时。车厢定情和以美食重逢两段最为动人。
好可爱的两个人,好感动,我也想要这样动人的爱情,要更真挚地去爱、更热烈地去生活、更勇敢地去远行哪怕只为了一瞬间的美!
一次车站上的邂逅,一场相濡与沫的开始
印象最深的不止是两个人由相识到相骂到相知到相交到相爱的过程,而是当时整个苏联社会的大环境。国营商店和投机倒把的历史景象,小细节,都很动人。
伟大的经典,最后小屋的重逢令人泪下。感情不是能解决一切挫折的法宝,但是是冰天雪地中前方的太阳,是监狱围墙外情急之下的手风琴声,支撑着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前进。
优秀。公有制、共产主义的特点全都刻画出来了,看的貌似邓婕配音的版本,少了20分钟,不知道触了哪条红线,各种小空间内,主人公被各种情境折磨来折磨去的,大概为了社会稳定,让人们彼此消耗,把过剩的智慧、经历、热情都消耗了,社会不就长治久安了吗!
小木屋那场戏笑翻了~你不是说这辈子都不吃人家端上来的饭菜的么~(不过为餐厅端盘子和为心爱的人端盘子区别还真大,如此诋毁公有制的影片当初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啊~
斗气冤家是怎么相互理解和怜惜变成知心爱人的故事,不是喜剧,打动人心的悲喜交加的佳作。
真想把开头和结尾的20分钟剪成一部短片,给导演编剧10星都不够!!!开头加上结尾的20分钟可以独立成一个短片,可如果没有中间的100分钟,不会产生这么感动,这么梁赞诺夫,这么苏联理想主义之爱情...
好的电影,就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就像男女之间“发乎情止乎礼”一般。讲份内的故事,不做作的煽情,一切就像流水,注重的就是自然与和谐。
导演的调度功夫好,出来的场景很具有生活气息,细节关注度高,视听语言也很棒,多处转场处理值得借鉴,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在去监狱探望钢琴师的一段戏中,那种久别重逢之情,通过两人细微的动作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即是如此熟悉又是如此陌生,最后一场戏用手风琴演奏结束全片,增加了此片的艺术情趣
#BJIFF#太喜欢了,车站,餐厅,包间,监狱。主角们一直被困在各种封闭的环境之中,导演却用幽默荒诞的剧情化解一切的压抑和无奈。最后两人也没能如愿,男主角靠在女主背上拉着手风琴。无奈的生活,但要笑着拉完。
#北影节# 是不是爱幻想的底层姑娘都会爱上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你是钢琴家,我是服务员,这不平等。”“现在我入狱当了清洁工,你是服务员,还是不平等。”爱情因无须平等而平等,在只属于两个人的车站。哎呀你们这些投机商!
3++ 音乐灵,渲染出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感伤。其实相比萍水相逢亦步亦趋,倒更欣赏两人中年危机下的惺惺相惜。把握到了女人那种自怨自艾又果敢无前的纠结心态,附属品身份描画形象。有趣是对苏联解体前一些社会风气的捕捉和得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