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窦文涛  许子东  周轶君  奥尔罕·帕慕克  张守信  杨少波  吴军  

    导演:温姬彦  苏雷  李丹彪  

    猜你喜欢

     剧照

    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2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3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4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5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6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3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4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5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6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7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8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19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22

    详细剧情

      《锵锵行天下》是腾讯新闻出品的一档海外深度文化体验旅行脱口秀节目,窦文涛作为节目主持人,与其老友嘉宾们摒弃传统圆桌对谈的形式,以独特视角、个人化感受、多维度信息的智者对谈旅行方式,从棚内到户外,走向世界,知行合一。 窦文涛与周轶君、许子东、吴军等嘉宾将开启土耳其与希腊两个迷人国度探索之旅,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语言的魅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杯,通过宏大叙事和高密度知识点的输出,拓展网友的认知未知圈。

     长篇影评

     1 ) 他依然在主持最好的文化节目

    2017年9月12日,《锵锵三人行》停播。当然,它只是遭遇同样厄运的浪花中的一朵。况且,凶猛的海啸肆虐至今,时时有浪花撞碎在冰冷的峭壁上。这是传媒时代的一场灾难,是一场隐性进行的新型文字狱。

    一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做十九年,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与观众间建立的感情纽带。虽然,它与观众之间的联结强过大多数的其他节目。这就是窦文涛称粉丝为“知音”的原因,一个陈旧却更郑重的称呼。观众所付予给“锵锵”的,我想是当得起这样的称谓的。时至如今,“锵锵”绝不是一块大招牌了,它只是一块老字号,口碑的流誉,使它常青。

    我绝不是一个老观众,只是一个九零后,我知道“锵锵”是在大学,很后知后觉,毕业后我才开始观看“锵锵”,一发不可收,每周更新的,加之过往的旧录像,食之不拒。

    但是慕名而来的观众,或许会纳罕,这个老字号的节目的布景,太吓人,它像一档遗留在上个世纪的节目。一张桌案,铺满话题材料(多半时候仅做点缀),三人围坐,一人面前一杯茶(许老师会喝两口),背景是虚假的书柜和虚假的香港夜景。这就是定型后的“锵锵”长年不变的布景。简单得快到了简陋的地步。我思考过一番“锵锵”的布景,答案是:格局卓绝,肃然起敬。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谈话的本质。说实在的,谈话是什么?谈话需要奢华的布景,层出不穷的创意吗?并不需要,“锵锵”的简朴布景,说明他们认识到了谈话的本质,并且他们充满勇气地坚持不变。简单的机位切换,不抢眼的布景,屏蔽掉眼睛的不安分,调动了听觉的功用。谈话的内容,才是核心。真是大巧若拙、重剑无锋的道理。

    说“锵锵”是一档谈话节目,是就其形式而言,视频节目中未必有这个分类。你也可以说它是文化类节目。但是这个定义我总觉得很离谱,难道还有没有文化的节目?娱乐节目就不是文化节目吗?如今综艺节目似乎成为了娱乐节目的代称,我更是奇怪。就“综艺”一词而言,综合艺术,被称为“综艺”的节目,自然也是很有文化的节目。娱乐节目这个名字其实也很古怪,因为显得文化类节目就不具备娱乐功能了一样。当然,分类终归只是个说法,有多少道理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只是表述自己发觉的荒谬感。

    对“锵锵”进行定位,我觉得似乎更应该说它是个社会评论类型的节目。它的着眼点,首先总是在真正的社会热点问题。按理来说,一个社会总是需要一部分这样的节目的,它属于舆论的一极,一个公众人物发声的阵地。它不应从属于任何阵营,只需畅所欲言。它集报道、评论、监督于一身。一方面它是社会问题的喇叭,是宽容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它是一股推动和引导的力量。

    但是让“锵锵”长青的还不只是它的真知灼见、宽容交流、贴近现实,更在于它的灵魂人物主持人窦文涛所具备的天才与素养。四两拨千斤、春风马蹄疾,什么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主持艺术。是啊,窦文涛的主持是艺术。虽然我知道,非“锵锵”观众不一定同意窦文涛的主持境界,但我觉得那是因为你看得不多,感受得不够。

    一眼望去,轻浮、肤浅、浮夸,都不足以形容这个吊儿郎当、流里流气的主持人。他肚子里有醋,但你总觉得也就半瓶醋;他说得有几分道理,但总给人一种歪理歪说的感觉。不专业,不正经,没定性,胡说八道,天花乱坠。是这样吗?或者说:仅仅是这样吗?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你眼中的这个窦文涛确实是肤浅的,因为这只是他的表面或一个片面。其实窦文涛胡说八道的时候,那些话真的是他自己的观点吗?其实他经常是在借自己之口,发各派之声。他说不同的话的时候,他的身体往往住着不同的人格。说白了,他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公共传声筒。当嘉宾只触及问题一端的时候,他会用另一种被忽视的观点来逗问嘉宾。即便有一种观点显得非常不智,但是只要这个观点的声音很大,他就会用自己之口说出来,不惜把自己放在靶心的位置,引出嘉宾多元的观点。窦文涛是谈话节目中的一座融合、交汇的桥梁。节目主持人,很多时候不就是桥梁的作用吗?那份自我在相当程度上是要舍弃的。

    可是,主持人又不仅仅只能当桥梁和传声筒,主持人也是人啊。如果从完美的传声筒的角度来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不就是最好的主持人吗?从完美的桥梁的角度来说,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火候也相当老辣,可是我更喜欢窦文涛。因为我觉得,窦文涛舍弃了自我,却从没有把自我丢光。当嘉宾陷入偏狭的泥沼,窦文涛一定会及时将他钓出来。当议题的讨论深度还不够时,他也一定会话锋一转,使谈话更上层楼。

    窦文涛作为谈话主持人的好,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至少我的言语总让我感到匮乏。我想说,一个好的谈话类主持人是一个圆滑自如的两面派,窦文涛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两面派,甚至他还不止两面,三面。而一个出色的两面派,又绝不会在谄媚、变幻之中失去自我,这是多么难得。窦文涛曾经颇感沾沾自喜地转述过陈丹青点评其主持艺术的一段话,大意是:我看过很多人讲话,他们要么站着,要么坐着,你都不是,你是蹲着。

    “蹲着”!陈丹青的眼光多么刁钻,话锋何其犀利。窦文涛说话的艺术,“蹲着”一词可说击中了其核心部分。试看主持界中,还有另外一个人是蹲着讲话的吗?梁文道也曾经评论过窦文涛的主持特点,大意是:一个场子,不论是只有三五个人,还是容纳几千人,窦文涛讲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分别的,他始终就是那样,该怎样就怎样。

    如此看来,窦文涛既是唯一蹲着的主持,又是蹲得最自尊的主持。

    最后还是谈谈《锵锵三人行》结束之后的事,本意我想谈谈《锵锵行天下》这个节目,可是不料下笔跑题,但是我要说的核心没变,那就是窦文涛这位主持人的不一般。

    “锵锵”结束之后,许多人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直观来说,那就好像吃了二十年最爱吃的家常菜辣椒炒肉,忽然有一天,再也吃不到了。虽然不至于像瘾君子一样有生不如死的戒断反应,但是终归,好像隐隐约约,失去了什么。好像人越来越大,回望童年和初恋的那种感觉。

    “锵锵”结束后,窦文涛做了一次扑街的尝试,一档旅行和书籍结合的文化真人秀《一路书香》。我不太好意思说坏话,总觉得不够意思似的。终归这种形式显得游离而浅薄,有点扬短避长的意思,趣味得很拙劣,文艺得很别扭。但是好在还有《圆桌派》,在“锵锵”结束之前,窦文涛似乎就已经有了危机意识,和看理想以及梁文道联手,在优酷上开辟了一档新的谈话节目。这档节目和“锵锵”有不少相似而有所分别之处。谈话的从三个人变成四个人,每期的话题从更具备时效性的新闻热点上升到更高的集体意识层面。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但是就烟火气和自如度来看,其实还是“锵锵”更擅胜场。

    今年《圆桌派》新季迟迟不出,原来却是一档新的节目呼之而出了,那就是《锵锵行天下》。“锵锵”二字依然嵌在其中,除了出于广告角度的考虑,其实也暗示了某种程度的传承。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档移动的《锵锵三人行》。所谓移动,因为它是一档旅游类节目,而且旅游选址可见其颇有深意的考量,目前节目已经更新9期,旅游地其实才刚到达第二站希腊,在土耳其他们就待了8期之久。并非浮光掠影的风光片,并非自我陶醉的真人秀,他们力求深入到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也关注今世此地的社会问题。

    第一站选在土耳其,因为土耳其是中西之桥梁、过渡与碰撞、杂糅。他们走到土耳其的大集市与百年地毯老店的店主交谈职业操守。他们带着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来到了现实中的帕慕克兴建的纯真博物馆。他们与帕慕克交谈,揭开帕慕克文学家之外自由主义分子和政治受害者的一面,也从而引出了土耳其的宗教和历史难题。他们试图接近当地穆斯林人的生活,让我们了解到伊斯兰人也有摇滚乐精神,让我们知道伊斯兰的女大学生和互联网时代的任何国度的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她们同样开放、亲和、自信。他们还深入土耳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之城,让我们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苦难和智慧抱以同等的同情和敬佩。

    现在,他们来到了希腊,西方文明的摇篮,却也是如今西方文明的衰颓之地。数千年前后如此巨大的落差,这势必又是一个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国度。在希腊的第一期就让我颇为触动的是对中东战争难民问题的反映,一个一家从土耳其流落到希腊的小伙子来到他们的旅行车上,分享了自己稀少却珍贵的经历,因为这足以对从未深入了解的人给予一定震动。

    纵观窦文涛一路而来的轨迹,那张桌子没有了,其实它是变得更大了,从三人的桌子到四人的圆桌,到如今无处不桌,以世界为桌,不变的是,那些交谈的人还在,那些声音还在说,甚至我们还更接近了那些事情发生的地点,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既往不可追,何须再执念呢?只要窦文涛还在,锵锵和鸣的精神就不会消失。

    剧评,水浒,诗词。欢迎关注段雪生的公众号

     2 ) Hello World

    我从大学教师岗位离职的第二天,无意看到许子东老师微博转发了一条节目预告。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跟我一样,再次看到锵锵二字的时候,恍如隔世一般激动得呼吸都有点不畅,各种情绪交错聚集,这体验十分复杂难以言喻。


    记得frozenmoon有一篇文章写美剧就是爸爸,我有类似的情节。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父亲这个角色,所以年少的我为了不成为异类,开始模仿身边所有我认为不错的男人,希望通过不同元素的拼凑,填补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这样奇怪的学习模式让我养成了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思维习惯,也真的帮助我更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表面的模仿已经不能再满足我的需求,我逐渐发现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才是影响一个人最根本的基础。所以后来我大量的看美剧英剧,看情节故事更看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儿时没有爸爸在身边的我,给自己找了很多像爸爸一样的学习参考。现在想来,那是我最初对价值观上产生模糊的认知。

    留学期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迷上了海外学子都喜欢的一档节目:锵锵三人行。记得窦文涛曾经调侃自己,在国内的影响远不如在国外,留学生都认识他。各位客座嘉宾也都有类似感受。

    这个结果有他必然的原因。锵锵我最早看到并不是在国外,而是早年间在家里收看凤凰卫视。当时年幼,只觉得三个人就光坐着聊天就能扯半小时,大人的世界真是无聊。上了大学也偶尔看锵锵,逐渐能听懂一些有趣的观点,但总感觉这几位聊的有点不接地气。节目关心的是一些似乎和我们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事情非要颠来倒去聊出不同视角,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等我意识到能懂锵锵,是研究生阶段在外留学的时候。有人说,你都没见过世界,谈什么世界观,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直到我出国留学,走出了从小长大的生活圈,看到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对人生对职业的观点选择,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真正意义上多种多样的,很多事情从根上来说就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没有可比性的。胡适曾说自己年纪越大就越是宽容,我这样理解:一个人的见识,经验越丰富,这个人就越少有偏见。锵锵节目里我特别喜欢的王蒙老先生就是个这样的例子,不管说到什么样的新鲜话题,老爷子都能理解。他能站在一个见证过历史,学识渊博的老学者的角度谈,也能换位到当代年轻人在这个激变时代的独特角度上谈。在这样的年龄,有这样开放性的思维能力令我佩服。

    锵锵在我看来,就是提供一个习得世界性的,辩证性的,公平性视野的平台。眼界要广,眼光要毒。看问题听问题都不能只有一面,嘉宾们各怀本事,有在各个领域工作的经验,不同的经验碰撞在一起,碰出的火花就是我们对世界不同的解读。所以到那时我终于明白并非锵锵嘉宾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走远了见多了深知这社会的复杂多样,什么情况都得纳入考量。批评是最简单的,剖开表象找到问题的症结却不那么容易。


    看锵锵时间长了,会有养成一种理性的视角。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是求证多方听取意见,而不是急着站队下结论。因为凡事必有因,过度的解读只是情绪的发泄,是思维的懒惰,并非事实的依据。然而在我回国工作的这些年,我还是遗憾的发现受大环境的影响,身边理性的人十分有限。而这些人却还在用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影响着年轻人。

    举个例子,学生学习不好,我们却不问学生自己的爱好志向,不考察老师上课水平如何、课程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宿舍安排情况等作用因素,首先就给孩子贴个标签,这不是我理解的高等教育。这事其实我从小没少见过。我只是难过当自己经过多年学习终于成为教育者一方时,二十年前的价值判断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更让我不忍心看到的是,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终于也继承了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三观。我认为偏见即懒惰,懒得去了解,懒得去求证,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接纳,而这种懒惰是会传染的。

    很多时候我会推荐我的学生们去看锵锵,去用有效的方式看看墙外的世界。这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一辈子都看不完,你们那么年轻,应该有更广的视野和更智慧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理性全面的评价体系,塑造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我发现锵锵停播的时候,我有种失去自己人生导师的无助感。没有了锵锵,少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我会不会变傻、变蠢、变坏?

    离开锵锵的日子,我逐渐发现我的担心多余了。锵锵带给我的,不会随着他的离开而消失,那些让我看到世界不同立面的能力深深的刻印在了我的思维模式中,锵锵终究内化成了我的一部分。

    后来有了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这样的节目真的好棒,甚至可以说开辟了国内脱口秀的新纪元。我喜欢的老师们,不光有勇气有观点,也有智慧有谋略。当然还是会遗憾,三人行终究是离开了我们。


    时间过去这么久,当我再次看到以锵锵命名的节目时,这种惊讶惊喜的感觉让我高兴的忍不住发了一年多没用过的朋友圈,来不及去屏蔽谁,管他呢!这就是我最爱的节目最爱的主持人。节目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能在漫漫长夜工作之余听到他们的声音,已经足矣。

    如果说之前的锵锵三人行是让我从思维上了解世界,这次的锵锵行天下就是让思维在现实空间得以延伸得以验证。与几位老友去到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到的远方,走一走瞧一瞧听一听聊一聊。真好。

    而我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巧合的就在节目开播两天前跟体制彻底脱离了。很多同事不明白这个决定的必然性,一份三观不合的工作当然不会长久。“还是很有风险的,当个老师多稳定”,我想是他们对稳定有了偏见,如果为了这份所谓的稳定牺牲家人的生活质量,放弃自己对职业的憧憬和坚守,苦熬多年碌碌无为只为一个虚名和相对轻松的晚年,这不是我要的稳定,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依然是一种懒惰和不负责。

    近些年为了能离开这份食之无味弃之看似可惜的工作,我除了教书各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终于在几天前正式放弃安稳投身于浪潮,心中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他们一样,锵锵行天下。

    世界 你好!

     3 ) 一屋不行

    听涛哥节目长大的三观杠杠的,感情深深的,新节目一开,一如既往的赶过来了,除了《一路书香》只坚持了泉州的那段,后来实在是不得不不了了之外,能贡献的数据还是想尽其所能地跑去支持的,所谓我们每个人都欠锵锵点流量。

    新节目好不好?吃喝玩乐很开心,还在带动土帝的GDP,当然节目录制时,我猜土耳其里拉还没暴跌,幻象还是帕慕克眼中的冰淇淋和热舞,即使独白的台词弱到800字寒酸作文若干篇,为了效果无趣尴尬的互动不断,连后期都在舔着脸讨好以为能讨好到的年轻人。老节目里谈过关于“讨好”的话题,似乎就影视圈展开的,奔着这个去的后来都成笑话了

    但节目还是很好的,如果能只看到上半身就更好了。

    下半身让人尴尬。

    老节目里晓田的露肩,幼婷的短裙,玮婕的女主播,广美被埋汰的过去,还是更早时候的深夜来电,这些都没让我尴尬过,可镜头向下拉,避不开的视角太多了。这不是涛哥的帽子,围成圈的保镖,空旷的红地毯,还是更早时石家庄的饺子,实习时的地铺,珠三角的斜视,这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而男女在成长后,前者愈发贴近地面,后者总是倾向于拉开距离,例如hk一起住过的人,一方还在不停剖析自己的窘态,甚至需要一些身外物去拉开生活和他的距离,而另一方要的是夜晚房间里的地板。这可能也是晓田后来和我们常见的平台越来越远的原因,她需要一瓶晚餐时带去的红酒,而不是履历中斩过的荆棘或者我个人臆测中的代价,当然决裂更多是“惘然”,b站那期非常热,我猜晓田如果俯视看留言也肯定会委屈,那不过一次较真的维护自己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马博士的“妄议女性的服饰”,这差距像雷诺阿和毕加索的女性画像。

    铺垫这么多,有些想尽可能避开的词汇,有些还不用,那就是“距离”。

    轶君在阿加莎幽闭房间里距离感,被一张床顶到了”节目效果”里,那个房间里最舒适的位置就是许子东的那把角落里的椅子,充满知识分子保护色,轶君是从中东回到录播室的,她有一套跨性别的交流方式,文涛有次描绘过她横跨护栏走过来的场面,这是她的保护色。但这种保护色里的轶君对镜头里外的酒店里的床都是带着拒绝的意味的,这是肚皮舞舞台无法比的。而土耳其红茶的圆桌阳光下,还有搭在一起的以示亲近的手。

    老节目里我很喜欢文涛说过的两个事,一个是他眼中的很多领导,这种人向上的是笑脸,向下的是猴子屁股,另一个是“夜总会待多了,眼里异性都是性工作者”,这两句话只是插曲,无作它意。

    除了阿加莎的床,电梯的座椅,剩下的就是帕慕克,节目在展示帕慕克藏书时拥挤的镜头,剩下的还是尴尬。

     4 ) 风从海上来

    生活中总会有些小惊喜。我上一次在豆瓣上写的长评,是关于Leonard Cohen的专辑,而在《锵锵行天下》的结尾处,BGM竟然选择了In My Secret Life,不由得感叹缘分之奇妙。

    和豆瓣上很多评论者相反,小时候家里电视没有凤凰卫视,我直到前两年看到《锵锵三人行》停播的新闻后,去网上翻了部分视频来看,才第一次认识了窦文涛,以及“锵锵”谈天说地畅所欲言的风格。后来窦文涛主持新节目《圆桌派》,三人行变为四人局,不变的仍是“锵锵”的内核:抛弃形式表现的追求,回归语言与思想本身的力量。万幸,文涛说我们三人行在屋里聊了19年,这次要走出来了。得知锵锵换了一种方式回归,自然是不能再次错过。

    从伊斯坦布尔出发,途径卡帕多西亚、以弗所、波多鲁姆、科斯岛、圣托里尼岛、德尔菲神庙,最后在雅典结束全部行程,这是一圈在西方文明发源地的文化之旅。整季节目我都很喜欢,不过篇幅有限,就挑出几个最爱的片段聊聊感受吧。


    第一集里,文涛、许老师和周轶君来到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因为坐落在亚欧交界处,自古以来因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而具有独特的神秘魅力。在佩拉宫酒店,他们在这座因各国间谍在此接头而闻名于世的酒店里,躺在阿加莎·克里斯蒂住过的房间床上聊着间谍的爱情,君君姐说她觉得最美的爱情就是在那种没有啥前方,也没有后方,不知道在哪儿的一个类似真空的环境里。我想到以前看007,最戳中我心的也是大战皇家赌场这一部,因为,在她之前、之后的无数邦女郎都沦为花瓶,只有一个她,让他动了心。尽管这段爱情以悲剧收场,她为他丢了命,他为她从此锁了心,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007里最好的一部真正讲述了间谍爱情的电影。许老师升华讲说所有的爱情都是这样,像人生,你也不知道前生是什么,后生是什么,所以你这一辈子碰到的人,就是一个你碰到的亲密的陌生人。文涛接着讲说所以我们这一辈子几十年,都是一个间谍,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而去,只有在生的这几十年,带上面具,有时忠于职守,有时超脱身份,人生有几次移形换影,唯有爱永存。我很喜欢这一段关于间谍、爱情和人生的讨论,也常在想我们对爱情是否有些过度的执念,不如就学着做一个间谍,再洒脱一些,再随遇而安一些吧。


    第二集里,三人探访了根据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而建立起来的纯真博物馆,这个很有意思,就像英国的福尔摩斯故居或中国的大观园,本来都是虚构的人物或场景,却在现实中建设了出来,假亦真时真亦假。小说后来我找来读了,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已嫁为人妇。于是他想尽办法靠近她,拜访她的家庭9年之久,悉心收集她的一切身边之物:吸过的4213个烟头、穿过的高跟鞋、戴过的耳坠、发夹……并把这些东西都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芙颂死后,他就独自生活在这些能让他回忆起自己挚爱的物件之中。这是一个我们主流价值观会很有争议的爱情故事,豆瓣上的评论也很两极化,不喜的抓住恋物癖、出轨严加批评,喜欢的又感动到泪流满面。在纯真博物馆里,三人探讨了恋人和恋物的关系,当文涛让轶君代入芙颂的角度去思考会是什么感觉时,君君姐说我会发现他爱的不是我,而是他的一个记忆,他爱的是爱本身,是有爱的那一段时间,不一定是我。三人讨论说大部分的爱情都是自恋,爱我的这个爱,就是很深很深的执着。小说结尾,凯末尔告诉书中的作家,“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文涛问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许老师说人能够苦恋是一种幸福,君君姐说没有抱怨人生无常,我爱了,这个爱本身就是我所有问题的解决。是啊,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也许这样的爱情,就称得上“纯真”二字了吧。


    第九集里去采访科斯岛上的难民营被阻止拍摄,君君姐充分展现了凤凰战地玫瑰的风采,面对持枪军警从容交涉,还发挥阿拉伯语优势说服一名来自伊拉克的难民青年接受采访(这一刻的轶君真是实力圈粉,我觉得她就是现代女性的典范了,聪明勇敢,独立强大,见识广博,知性而优雅)。实话讲这一集看得我心里堵得慌,家国破碎、寄人篱下,这个青年本来上大学的年纪却整天无所事事,8口之家挤在比大巴车还小的房间里,每天仅能拿到0.5欧元的难民补贴。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那些因为没钱而留在伊拉克没跑出来的人,每天都在死人。他才20岁,比我还小,但他说没工作、没打算、没未来。我们在国际新闻上看到那些战争与动乱,似乎都是很遥远和模糊的概念,当这些难民将亲身经历的颠沛流离讲出来的时候,那种真实的绝望感铺面而来的时候,才觉着国泰民安的好,才觉着要珍惜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这样想想,生活里那些刺还算什么呢。


    12集的节目里,这样引发深入思考对对话或独白不胜枚举,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哲学,从神话隐喻到文明兴衰,无所不谈,畅所欲言。这也是我如此推荐这个节目的主要原因。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文涛的谈话节目都是逆潮流的,去娱乐化的。这个在旅途中边走边说、好好聊天的节目,不是为了讨好观众而存在的。所以也难怪,腾讯视频将它放到了新闻频道而不是综艺频道。

    我曾给朋友说旅游不是旅行,但我当时也不太说得清楚真正的旅行该是什么样。《锵锵行天下》给出了一种答案:约二三好友同行,去往陌生之地,从探知与发现其文化与艺术中,去寻找共鸣并与自己和解。

    世界太大,大多数地方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去一次,此地一为别,今生难再见。节目最后,在最美的落日里,吴军老师说,圆满了。

    风从海上来,再见。

     5 ) 浮云游子意

    看行天下第十期,寻觅圣托里尼岛,大约明白了窦文涛的真心追求。

    之前看过几部讲希腊文明的纪录片,已经了解过节目里所述的这些地方,但并不想关联东方,怕有自恋的嫌疑,但看节目如此用心良苦,意味深长,不禁有些感动。

    不同地域的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洞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语言词汇不同,哲理是相同的,因为自然是同一个自然,宇宙是同一个宇宙。人也是同为之“人”。

    节目中讲到如今是一个被催(bi)赶(po)的时代,是一个低头的时代,但曾经人们在阶层的稳定里是可以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如鞭策之马奔驰不已只会增加焦虑和没有安全感。而手机和网络所造成的低头和封闭使人们不再仰望星空,从而体察不到人的心灵,“人”的属性减弱了。

    前面写了一个长长的草履虫的理想和忧伤,主要是说尊严这回事。而节目中说“高贵的庄严和静穆的伟大”,这和自己一直在安利的儒家不是同样的归途吗。

    节目中虽然在讲希腊早期的文明,但却口不离孔子。我觉得这除了说明世间哲学的殊途同归之外,也在说明东方人也自在自己的古老文明之中,为此需要去追认。

    节目中讲了儒家的中庸,这是一种清明的理性,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平衡。而自己之前在草履虫的理想和忧伤中最后提到的理想,便是说要做清醒,明智的人,有教养及有尊严的人。而希腊城绑的完美建筑,和古希腊后所不及完美雕塑中所体现的理性和美的结合,黄金比例和肌肉线条完美呈现,不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吗,只是所用词汇不同。

    节目中也讲了孔子思想里的精神自由和个人自由。谁说东方的文明里没有自由呢。这些在自己之前的不懈唠叨中都说过了。

    而节目也讲了直觉的价值。直觉虽然是一种在不完全了解之时的先验洞悉,但恰因如此,它是灵性的,是诚实的,大多时候也是准确的。

    许多人到了希腊都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明明是空间的不同,怎会有如此的感觉,那大约就是因为哲学的相通吧。

    行天下的希腊之旅,何尝不是去他乡遇见自己呢。为此窦文涛说,“海外有仙山”。他们也谈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及先哲,孔子,老子。但就像自己所想的一样,并不敢轻易联想东方,最后杨老师说,“其实不敢想,我们是带着孔子的鲁国来的”。

    这一期的最后字幕这样写到,

    “遗憾是未来的思念,

    落日故人情”。

    遗憾,是对古代文明的深情。

    而故人,是孔子,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先哲。

    而重要的是它的前半句,“浮云游子意”,这便是节目的追求了吧。

    当他们站在被火山灰埋藏后挖掘出来的阿科罗提利古城壁画前时,看着画上柔和的绘画线条想到的却是中国的《诗经》。这大约也是一种感觉的相通吧。也的确,那些壁画的线条有些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描线”法。

    其实在以前的多期节目中也早已发现,窦文涛几乎每一期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不显山露水的落在中华文明上(这一点并非尽与他的嘉宾一致)。但中华文明的有些内容并不代表就是眼下的时代精神。于是,就有挽歌的意味。

    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终究是绕不开中华文明的,即使曾经远离,最后总会回归。就像上期讲的奥德赛一样,这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根本,即是终有一趟远程而长久的旅程,但这是为了最后的回归。

     6 ) 这是个需要做笔记的综艺

    星月之国的开启,最喜欢最后坐在一起谈论的环节,这是一个需要做笔记的综艺。

    从文艺理论里的形似神似,抽象具象,到如何树立典型(我觉得这个方法有点像演绎推理)。粉上窦文涛,艺术史悦神悦人的演变,还有气韵生动的中国画评判标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例子)。不只是对历史的游刃有余,他还能在关键处及时拽回主题,调和紧张气氛。

    第二期的“待会就好看,你好看,他好看,世界都好看”的哲学观和豁达真是绝了,关键还缓解了其他两位嘉宾不悦就要吵起来的心理感受。

    第三期的帕慕克莱好可爱啊,从一开始的“刺猬”到最后展示山水画时满脸的调皮和自豪,希望自己在长大的同时也不要丢掉这种率真。

    轶君总是先抛出自己观点的人,比如说第三期里说古代中国人刚刚开门看世界时就觉得自己很高了。而许老师总是对人性有深刻洞察的人,近一百年来中国从师夷长技到大跃进到改革开放其中觉得自己高低的起伏变化也是很引人深思了。文涛可能豁达吧,但却也有种精致利己主义的感觉,不过这种人生观总会让自己人生很丰富吧。

    第五期,田忌赛马的态度。把一个没有高标准的艺术用品做果盘,做生活用品,也应该算是另外一种生活态度了吧。希望自己达到经济自由后也能有这种情趣。

     短评

    中老年版的《花儿与少年》。窦文涛51岁,许子东64岁,连从前被窦戏称“小君君”的周轶君也年近50了。三个中年人在路上边走边聊,没有争执、没有撕逼,怎么看好像都不是一档好看的综艺节目的“标配”。但幸好,这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语言的魅力,那些唯有历经过世事的中年人才能说出的道理由他们倾吐给观众,才格外让人信服。《锵锵行天下》所输出的观点大多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无用”才丰盈了我们的人生,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边际。

    5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 除了那段床戏,其他都很好

    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推荐
  • 比《一路书香》好在了嘉宾上,涛哥的节目不需要纯粹的花瓶,周轶君就很合适,当然换成竹幼婷李艾我也很喜欢。另外,你应该从未在一个旅行节目中看到嘉宾总是坐着的,应验了当初我对《一路书香》的评价:坐下来就是“锵锵”!

    10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 貌似很严肃的人文节目,但其实超级搞笑的,有时候又能感动的看哭了。现在真的没什么可以看的节目了。除了这个。

    15分钟前
  • AQA
  • 力荐
  • "锵锵三人行"五个字,在微博上已经发不出来了。终归是要共同面对这个时代,能说人话已经不容易了。

    20分钟前
  • DreamReaver
  • 力荐
  • 窦文涛许子东周轶君,就他们仨随便聊都能看下去,挺有趣的。

    25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 你相信他们的审美,所以跟着他们走就好。

    29分钟前
  • suelence
  • 力荐
  • 文涛这个lsp真的十不离九逃不过黄色

    32分钟前
  • Sicesco
  • 力荐
  • 锵锵!!!!怎么会按一季算呢?!可不可以永远都不要停~~即使不是时事评论,看到他们在路上,身体上、思想上,就很开心了~

    33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 看到最后一期的美好夕阳,看到在博物馆里像小孩子一样的文涛,有些泪目,这两三个月一直在追,土耳其的部分和我的上个月的行程几乎是重合的,最爱的是与帕慕克对话还有希腊难民这两期,整体来说土耳其比希腊讲得好,选土耳其希腊这两个国家很棒,本来在历史就一直是相爱相杀两个国家,选取的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的这些环爱琴海城邦也是古希腊文明最辉煌的东西,可惜的是很多东西浅尝辄止,在历史和建筑学上都没讲太深,不喜欢太多感性的形容词,讲希腊的有些地方有小错误,后面没了许老师也缺乏了升华。像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在从土耳其到希腊那集讲一讲多好。晓说最近也在讲希腊了,不得不说,晓说的能量密度还是要大很多。

    34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 我对窦文涛就是无限宽容

    39分钟前
  • 康堤
  • 推荐
  • 【中老年有文化版花儿与少年】最吸引我的还是后半段他们坐在餐桌上聊的那二十多分钟

    40分钟前
  • 麦芽芽糖
  • 力荐
  • 快笑死了,窦文涛是来自河北的间谍,在苏格兰场变成了胖约翰,最后还自己换成杰克了,在阿婆曾经的客房床上,大喊着:“one night lov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4分钟前
  • 家猫
  • 推荐
  • 我觉得我这辈子是离不开文涛了

    48分钟前
  • 顾难
  • 力荐
  • 悄悄地你走了。如今悄悄地回来。

    51分钟前
  • 散打冠军
  • 力荐
  • 让人说话,天塌不了!!!

    52分钟前
  • 天工轩666
  • 力荐
  • 迫不及待在看过第二集就给出评价,因为我忽然想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人在对比锵锵和圆桌派的时候,一个不看好圆桌派的重要理由,是因为圆桌不会紧跟热点事件,尤其是徘徊在禁忌边缘的话题。但我今天在看节目时才突然意识到,锵锵给予我的最大意义,是分析每个事件的思维逻辑,是现实生活背后的一套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不能再谈实事,哪怕需要走出去,谈远古历史,谈异乡文化,谈天下事,思维逻辑和观念都是带着所谓 锵锵 味道的。那么无论是圆桌,书香,还是行天下,都配得上和锵锵一样的分数。

    56分钟前
  • Nanso4
  • 力荐
  • 看了周轶君,才知道一个女人有才华,有独立的思想,有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有多重要,当她在采访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下车说:我来交涉交涉,用阿拉伯语和叙利亚难民交谈时,就已经完全被她折服。再好看的脸,再精致的妆也不能换来这样的格局。好好学外语,多读点书,我应该还有救

    59分钟前
  • 红豆糊
  • 力荐
  • One night love

    60分钟前
  • swensun
  • 力荐
  • 纪念土耳其之旅一周年。前三集里面真的是传神的捕捉到了伊斯坦布尔的神韵,从阿婆到东方快车,从纯真博物馆到帕慕克,街道的猫,友好的土耳其人民,「胆战心惊」的冰淇淋,也都是这个国家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一边是talk show,一边是走走停停,希望节目可以做久一点。

    1小时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